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編者注:這篇文章也發表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2009科學年:慶祝進化”。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紀念達爾文誕辰200週年的專題報道。
2009年2月12日,標誌著19世紀兩位巨人的誕辰200週年:查爾斯·達爾文和亞伯拉罕·林肯。 但這兩位偉人之間的聯絡不僅僅是他們出生的時間恰好相同。
在我們深入探討這種聯絡的細節之前,請允許我介紹第三位偉人:恩斯特·邁爾。 2000年,我有幸與20世紀最傑出的進化生物學家之一恩斯特·邁爾合作,為當年7月刊的《大眾科學》撰寫了一篇題為“達爾文對現代思想的影響”的文章。
當時的邁爾已經95歲高齡,但仍然 регулярно 發表文章——在他100歲去世之前,他還寫了兩本書——並且具有諷刺意味的幽默感。 當我告訴他我最喜歡的他的作品是《一個漫長的論證:查爾斯·達爾文與現代進化思想的起源》時,因為這本書非常直白,他回答說:“你知道我的書非常直白,以至於《紐約書評》從未評論過一本嗎?”
以下是邁爾在《大眾科學》文章中的關鍵部分
“達爾文駁斥了型別學。 從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時代起,關於世界多樣性的普遍概念強調其不變性和穩定性。 這種觀點被稱為型別學,或本質主義。 據說,表面上的多樣性由數量有限的自然種類(本質或型別)組成,每一種都形成一個類別。 每個類別的成員被認為是相同的、恆定的,並且與其他本質的成員截然分開。
“相比之下,變異是非本質的和偶然的。 三角形說明了本質主義:所有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徵,並且與四邊形或任何其他幾何圖形截然分開。 三角形和四邊形之間的中間形態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型別學思維無法容納變異,並且導致對人種的誤導性概念。 對於型別學家來說,白種人、非洲人、亞洲人或因紐特人是與其他人類種族群體明顯不同的型別。 這種思維方式導致種族主義。(雖然通常將對進化論的無知誤用,即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歸咎於為種族主義辯護,但事實上,堅持達爾文之前已被證偽的本質主義可能會導致種族主義觀點。)
“達爾文完全拒絕了型別學思維,而是引入了現在稱為群體思維的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有生物體的群體,包括人類,都是由獨特不同的個體組成的群體。 六十億人中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 群體的差異不是在於它們的本質,而僅僅在於平均統計差異。 透過拒絕群體的不變性,達爾文幫助將歷史引入科學思維,並促進了一種在科學中進行解釋性解釋的截然不同的新方法。”
然而,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於1859年出版之時,在即將分裂的美國,非裔美國人的法律地位反映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型別學觀點。 《憲法》在數學上將這種思維制度化:它認為奴隸是五分之三的完整人類。
然而,僅僅三年多之後,林肯就掃除了這種型別學的計算。 《解放奴隸宣言》,以及隨後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的批准,在法律上承認了達爾文在科學上所證明的:所有人都是同樣的人類,他們的個人特徵只是人類主題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