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隆隆聲可能意味著聖安地列斯斷層正在積聚壓力,預示著又一次大地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項對來自加州中部地殼深處八年的地震資料的分析表明,過去六年來,聖安地列斯斷層該區域的震顫率一直居高不下,預示著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這是根據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得出的結論。

研究作者寫道:“與地震相比,震顫是應力變化的更敏感指標。” 震顫資料似乎表明,聖安地列斯斷層“可能已經過渡到一種新的應力和/或變形狀態”,這引發了人們對類似於臭名昭著的7.8級里氏震級1857年特洪堡地震的擔憂,那次地震中,斷層發生了顯著破裂。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震學家、主要作者羅伯特·納德奧在一份宣告中說,與普遍看法相反,震顫“並沒有緩解大量應力,也沒有使斷層不那麼危險”。相反,它們似乎預示著應力在斷層“鎖定”部分(即尚未移動,表明應力正在積聚)的分佈方式發生了變化。 

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帕克菲爾德(位於洛杉磯和舊金山之間大約一半路程)周圍76個監測站的讀數。他們發現,自2001年以來,共發生了2198次震顫,這些震顫發生在地下深處(地表以下10到20英里,即15到30公里,而不是成熟地震的10英里深度)。 

附近的兩次地震——2003年聖西蒙6.5級地震和2004年帕克菲爾德6.0級地震——也幫助納德奧和合著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奧雷莉·吉勒姆,更好地描繪了這些震顫率在地震前後是如何變化的。作者指出,這兩次地震都在前後都出現了震顫高峰,並且在帕克菲爾德地震發生前幾周,震顫活動躍升了10倍。

納德奧說:“令人驚訝的是,活動並沒有降至之前的水平。 

作者指出,自1857年以來該地區一直沒有發生大地震,這對該地區來說不是好兆頭:“該段現在已完全鎖定”,並且該斷層預計在1942年至1999年之間再次破裂,這意味著發生大地震已經逾期10年。

加州中部聖安地列斯斷層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