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動物也需要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二月是愛的月份,情人節剛過,很自然地會對那些在今年2月14日可悲地孤單的動物產生某種感情。

這就是為什麼這篇文章專門獻給動物王國的棄兒,那些可悲地沒有像黑猩猩、老虎和北極熊等更毛茸茸或“可愛”的動物那樣獲得愛和崇拜的物種。

無論是由於它們的外表、不友好的舉止還是不衛生的名聲,這些動物仍然有一些東西可以分享。正如兒童作家蘇斯博士在他的書《霍頓奇遇記》中寫道:“人就是人,無論大小。” 我恰好認為每種動物都以自己的方式令人驚歎,無論它們的外表或行為如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將討論五種迷人的動物,雖然您可能不會充滿愛意,但也許下次您在動物園看到它們在您的腳邊或籠子裡匆匆走過時,您會為它們駐足。 畢竟,進化是為了讓它們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做到最好,而不是為了時裝表演。

指猴

在任何人的書裡,指猴都不是一種漂亮的動物。

這種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可以在馬達加斯加找到,它長著大眼睛、大耳朵和細長的手指,更像是在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生物。 但是,與此列表中的所有動物一樣,總有一些值得欽佩的地方。

指猴是一種夜行動物,它使用一種獨特的覓食方法,類似於啄木鳥。 它用它長長的中指敲擊樹木,並利用其驚人的聽力找到樹皮下的昆蟲幼蟲。 然後,指猴用它像齧齒動物一樣的牙齒在樹皮上鑽一個洞,並用它長長的中指將幼蟲挖出來。

真正理解這項不可思議的壯舉是如何實現的唯一方法是親眼目睹。 您可以在 Arkive.org 上觀看指猴進食的影片,點選此處

蟑螂

卑微的蟑螂幾乎是普遍被鄙視、憎恨和恐懼的。 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動物(也許除了老鼠之外)僅僅是提及就會引起人們如此強烈的反應!

但是,它確實應該因長期保持這個稱號而受到一些尊重。 它是進化的奇蹟,並且實至名歸。

蟑螂在超過 3 億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變化,擅長傳播疾病,所到之處都留下糞便痕跡,繁殖迅速,並且幾乎可以靠任何東西生存。 它是終極的通才。

它們可以在完全浸入水中超過 20 分鐘後仍然活著浮出水面,承受遠遠超過人類致死劑量的輻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頭部被砍掉後仍然可以存活一週以上。

它們的生存歸功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的大部分神經系統活動都發生在遍佈全身的神經節中,並且它們透過腹部的孔(或氣孔)呼吸。 蟑螂甚至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很長時間,那麼為什麼會在整整一週後死亡呢?

很簡單:它死於口渴。

儘管蟑螂令人作嘔和反感,但您必須承認,它們是進化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希望它們出現在我的房子裡!

裸鼴鼠

關於裸鼴鼠 Heterocephalus glaber,您必須瞭解的第一件事是它們沒有毛髮(因此得名“裸”),有皺巴巴的粉紅色皮膚和非常大的門牙,用於建造地下隧道。 它們幾乎完全失明,壽命長達 30 年,並且生活在一個類似於蜜蜂和黃蜂的社會中。

這種社會結構被稱為真社會性,在昆蟲群落中很常見,但僅存在於兩種哺乳動物物種中——裸鼴鼠和達馬拉蘭鼴鼠。

在裸鼴鼠群落中,一次只有一個繁殖女王和少數繁殖雄性,其他動物暫時因女王產生的特殊化學訊號而受到抑制,無法繁殖。 群落由數百名工鼠(它們覓食並保護群落)和非工鼠(它們的唯一工作是為女王服務)組成。

像其他真社會性昆蟲一樣,工鼠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群落,以表現出利他主義(自我犧牲)。 如果一條蛇襲擊群落並且無法阻止,工鼠將犧牲自己被蛇吃掉,以確保群落的持續生存。 這樣,儘管個體死亡,但它們的部分遺傳遺產可以透過未來的後代延續下去。 這類似於工蜂蜇傷獾並殺死自己以保護蜂巢。

裸鼴鼠不僅對它們有基因關係的兄弟姐妹表現出利他行為,而且它們還可能在醫學研究領域有所幫助。

在 2009 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裸鼴鼠不會患癌症。 這是由於 p16 和 p27 基因,它們控制細胞擁擠。 與其他哺乳動物的細胞繼續生長直到彼此重疊不同,這些基因抑制了這種情況。 事實上,細胞一旦接觸到另一個細胞就會停止生長,從而阻止了導致腫瘤生長的不受控制的細胞增殖。

對於一種看起來像是從約翰·赫特在電影《異形》中的腹部爬出來的動物來說,這還不錯。

禿鷲

禿鷲是食腐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在任何其他掠食者看一眼很久之後才吃掉已死動物的屍體。 再加上它們巨大的翼展、頭部和頸部沒有羽毛、鋒利的爪子和喙,您會得到一種不會贏得任何受歡迎程度競賽的動物。 然而,如果您給它們一個機會,它們絕對是迷人的動物。 雖然這可能不會讓您成為它們最大的粉絲,但也許它會讓您對這些被低估的鳥類產生新的欣賞。

禿鷲分為兩類:舊世界禿鷲和新世界禿鷲。 但是,它們並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 事實上,它們共有的相似之處僅僅是由於趨同進化——相似的特徵在兩個完全獨立的物種群中進化而來。 舊世界禿鷲,包括鵟和鷹,分佈在非洲和歐洲,並使用視覺來尋找獵物。 相比之下,新世界禿鷲(包括禿鷹)分佈在美洲,並利用敏銳的嗅覺來尋找獵物。

除了賦予禿鷲獨特的外觀外,光禿的頭部和長長的脖子實際上是對其以死動物為食的飲食的極好適應,使它們能夠將頭部伸入屍體中,出來時聞起來像玫瑰(或至少像腐肉花)。

如果其他鳥類將頭部伸入死動物體內,它們出來時羽毛會彎曲,沾滿血肉,這可能會導致疾病。 幸運的是,禿鷲沒有這個問題,它們幾乎可以消化任何腐爛階段的肉。 它們是大自然的垃圾工,吃掉別人不吃的東西。 事實上,它們的胃酸非常強,可以消化感染了肉毒桿菌、霍亂甚至炭疽病的肉類,而不會產生不良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禿鷲名聲不好,但它們實際上是非常乾淨的動物。 它們的尿液含有如此強烈的化學物質,以至於它們用它來消毒在死去的和可能患病的屍體上行走後的腿。

您怎能不對一種如此重視自身健康的動物印象深刻呢?

深海鮟鱇

如果說指猴看起來像是恐怖電影中的東西,那麼深海鮟鱇只能在最黑暗的噩夢中找到。 方便的是,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在最黑暗的海洋深處,那裡沒有自然光。

雌性鮟鱇魚張著巨大的新月形下巴,裡面長滿了牙齒,它有一個非凡的附屬物,從它的背部生長出來並延伸到它的頭部上方——一個生物發光的囊,其功能類似於魚餌。 這種光線將魚吸引到鮟鱇魚張開的大嘴中,這本身就足以使其登上此榜單。

然而,當科學家試圖解開鮟鱇魚的交配習性時,一種更令人難以置信和不安的事情等待著他們。 問題是,他們從未找到雄性。 那麼,它們是如何繁殖的呢?

關鍵在於雌性本身。

科學家在雌性身上發現了許多類似寄生蟲的生長物,當解剖後,發現其中含有雄性性腺。 基本上,是以前的雄性鮟鱇魚的殘餘遺骸。

最終,人們發現雄性鮟鱇魚確實存在,但體型小得多,而且很可能不進食。 它們一生都在尋找雌性,利用它們高度發達的嗅覺來尋找雌性的資訊素蹤跡。

一旦找到,雄性就會咬住雌性並釋放一種酶,將它的口器永久性地融合到雌性的皮膚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慢慢退化成一個性腺囊,隨時準備在雌性準備產卵時被使用。

還有更多的動物擁有奇怪而有趣的特性,值得被認可,例如穿山甲、土豚、鴨嘴獸、針鼴等等! 這都只是對什麼是吸引人的觀點的看法,並超越這一點去發現下面的驚人之處。

文字參考

1) How Stuff Works - 蟑螂

2) Animal Info – 指猴

3) 史密森尼 – 裸鼴鼠ScienceNOW – 裸鼴鼠贏得抗癌戰爭

4) 世界禿鷲 – 禿鷲MadSci.org – 禿鷲消化

5) 國家地理 - 鮟鱇魚

圖片來源: 1) 蟑螂照片由 Wm Jas 釋出到維基共享資源(知識共享許可)。 2) 指猴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照片由 Tom Junek 釋出到維基共享資源(知識共享許可)。 3) 裸鼴鼠Heterocephalus glaber)照片由 Trisha M Shears 釋出到維基共享資源(知識共享許可)。 4) 深海鮟鱇魚圖片取自 G. Brown Goode 和 Tarleton H. Bean 於 1896 年出版的海洋魚類學第 117 頁。(公共領域許可)。 5) 兀鷲照片,由 David Manly 在阿姆斯特丹動物園拍攝。

關於作者: 大衛·曼利是一位加拿大自由科學記者,擁有生物學和動物學學位以及新聞學碩士學位。 他曾作為科學家與數十種動物合作,現在花時間為 Lab Spaces 以及他自己的部落格 The Definitive Host 撰寫關於奇妙動物世界的文章,您也可以隨時在 Twitter 上找到他。 他對所有動物都充滿熱情,無論名聲如何。 當他不寫作時,您可以發現他在閱讀一本通常與科學有關的書籍,或者重看他擁有的無數動物紀錄片之一。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David Manly is a Canadian science journalist who holds degrees in biology and zoology, as well as a master's in journalism. David's fascination with animals can be traced back to going to the museum countless times as a child and staring at the dinosaurs with a sense of awe. Even after all this time, the sense of wonderment is still as strong as ever. He can be found on Twitter (@davidmanly) and on his own blog, The Definitive Host, discuss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imals, and the general bizarre nature of day-to-day life.

More by David Man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