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塔瑪拉·克林斯基正在報道2011年猶他州帕克城聖丹斯電影節上以科學為導向的電影和對話。這是她為《大眾科學》撰寫的第一篇報道。
當人們想到聖丹斯時,“科學”通常不是首先想到的詞彙之一。然而,當參加在猶他州帕克城舉行的年度前瞻性電影節時,會發現令人驚訝的大量科學被討論和觀察,無論是展示諸如會手語的黑猩猩和技術等主題的紀錄片中的主要元素,還是推動敘事科幻電影的概念,或者是一個更大故事中更微妙的潛在元素。
史蒂夫·詹姆斯執導的《施暴終結者》在紀錄片首映單元放映,講述的是芝加哥的前幫派成員試圖阻止他們社群的暴力事件。在這部引人入勝、感人且常常令人不安的電影中,詹姆斯(《籃球夢》)跟蹤了這三位充滿活力的“暴力終結者”一年,他們試圖阻止爭端升級為致命衝突。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他們不是試圖“解決”幫派問題或阻止毒品交易——他們專門試圖阻止槍擊事件並拯救生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他們個人的歷史,他們在幫派成員中具有公信力:阿米娜·馬修斯是前毒品團伙的執行者,也是芝加哥幫派頭目傑夫·福特的女兒;科比·威廉姆斯曾多次因販毒和謀殺未遂等罪行入獄;埃迪·博卡內格拉在17歲時犯下謀殺罪。他們都令人信服;他們都深入參與到他們試圖幫助的人們的生活中。
您可能會問,這與科學有什麼聯絡?馬修斯、福特和威廉姆斯都是一個名為“停火”組織的成員,該組織是芝加哥暴力預防專案的一項倡議(這部電影最初的靈感來自制片人亞歷克斯·科特洛維茨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的封面故事,內容是關於該組織)。“停火”組織由醫學博士加里·斯盧特金創立,他是一位醫生和流行病學家,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並在非洲花了10年時間抗擊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他將幫派暴力視為一種傳染病——畢竟,這是許多這些人預計會死於的疾病——並認為應該像對待傳染病一樣對待它。引自科特洛維茨的《紐約時報雜誌》文章
他說,暴力直接模仿肺結核和艾滋病等傳染病,因此,他建議,治療方法應該模仿應用於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案:追蹤感染最嚴重的人,並從源頭阻止感染。“對於暴力,我們試圖阻止下一個事件、下一次傳播、下一次暴力活動,”斯盧特金最近告訴我。“而暴力活動預示著下一次暴力活動,就像艾滋病毒預示著下一次艾滋病毒,肺結核預示著下一次肺結核。” 斯盧特金希望將我們對暴力的看法從道德問題(好人和壞人)轉變為公共衛生問題(健康和不健康的行為)。
該組織的網站詳細介紹了它如何推進斯盧特金關於暴力是一種公共衛生問題的理念
芝加哥專案成立於1995年,採用戰略性的公共衛生方法來預防暴力。這種方法已被用於應對和減少其他嚴重的健康威脅,如兒童死亡率、心臟病、艾滋病毒/艾滋病、天花和小兒麻痺症。它包括對特定目標的全面承諾(在本例中是阻止槍擊事件)、長期和短期目標的設定、基於最佳實踐並由當地從業人員根據當地情況調整的戰略制定,以及在社群和城市/縣級層面運作的管理結構。公共衛生方法嚴重依賴於公眾教育來改變對暴力的態度和行為,使用從目標人群中招募的人員進行外展,社群參與以改變規範,以及評估方法來監測戰略。
奧斯卡獎得主詹姆斯·馬什(《走鋼絲的人》)今年帶著他的新紀錄片《尼姆計劃》重返聖丹斯,該片在世界電影紀錄片單元放映。這部電影記錄了尼姆的故事,尼姆是一隻黑猩猩,在20世紀70年代,它是證明如果像孩子一樣撫養猿類,它就可以學會用手語交流的實驗的主要物件。這部電影結合了對尼姆的各種看護人和教師的採訪、檔案片段和引人入勝的照片,提供了對尼姆生活的多方面審視。對一些人來說,他只是一個實驗物件;對另一些人來說,他是一個代孕孩子;對許多人來說,他成為了一位朋友。
電影製作人的功勞在於,他們能夠讓如此多參與尼姆生活的人公開講話,因為其中一些描述並不完全討人喜歡。哥倫比亞大學行為心理學家赫伯特·特雷斯教授尤其如此,他是“尼姆計劃”的發起人,該計劃是一項開創性的動物語言習得研究。在電影中,他經常顯得冷酷無情,只在黑猩猩為特雷斯自己的宣傳提供機會時才對尼姆感興趣。聽到斯蒂芬妮·拉法格的講述也很有趣,她是在尼姆剛出生時照顧它的人。拉法格曾是特雷斯的學生,她把尼姆帶到她在曼哈頓上西區的家中,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這隻幼小的黑猩猩,包括給他餵母乳。
在電影放映後的問答環節中,一位觀眾問馬什,他是如何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的。這位電影製作人說,每個人都想講述他們自己版本的故事。對於特雷斯來說,這是他的實驗,所以有些事情他必須做。勞拉是尼姆的老師之一,她已經30年沒有談論過這個故事了,但她的丈夫說,尼姆每天都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她的生活中。
隨著尼姆從嬰兒期成長到成年期,我們看到他從拉法格的家搬到哥倫比亞大學當時擁有的位於紐約州里弗代爾的德拉菲爾德莊園。一系列女學生教師來到那裡與他同住,以進行特雷斯的實驗,增加他的手語詞彙量,同時提供陪伴和關懷。在尼姆的看護人中也發生了很多卿卿我我——電影中的人際關係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故事!
隨著尼姆的長大,他的動物本能更加強烈地顯現出來,儘管尼姆明顯依戀他的老師,但咬人和攻擊事件成為家常便飯。在五歲時,實驗被放棄,尼姆被送回俄克拉荷馬州靈長類動物研究所,他在那裡出生。儘管他很難適應與同類黑猩猩相處,但他與一些人類工作人員成為了朋友,並最終適應了這種新生活。看護人鮑勃·英格索爾與這隻黑猩猩建立了特別親密的關係,透過官方和非官方的手語與他交流,並且總的來說,像對待自己的夥伴一樣對待尼姆。的確,鮑勃是一位鐵桿感恩而死樂隊的粉絲,他與尼姆分享大麻煙的場景引起了電影節觀眾的鬨堂大笑(“畢竟,”鮑勃解釋說,“那是70年代”)。
如果故事在那裡結束,也許這部電影就不會如此具有挑釁性,但當中心資金耗盡時,尼姆被賣到醫學研究機構,在那裡我們看到這隻曾經活潑的黑猩猩被鎖在一個狹小、隔離的籠子裡。這令人悲傷和恐懼,人們為這隻動物感到心痛。這只是尼姆幾個不幸境遇中的第一個;幸運的是,他早年生活中成為其中一員的人類“家庭”在他後來的幾個動盪篇章中多次前來營救他。
尼姆從小與人類一起長大,從一開始就像人類一樣,最終佔據了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空間……他顯然不應該僅僅生活在人類之中,但由於他的成長經歷,他又與他接觸過的所有其他黑猩猩不同。他確實學會了手語,儘管電影中存在關於他是否真的能將連貫的句子串聯起來以及他的真正動機的爭議。特雷斯最終得出結論,認為實驗是失敗的,尼姆的所有手語實際上只是一種高階的乞討形式。但正如馬什在電影的導演宣告中所說,“考慮到他在人類世界中無能為力的處境,誰又能責怪他呢?”
《尼姆計劃》時而有趣、時而辛酸、時而可愛、時而令人不安,引發了關於我們與動物的關係、人道待遇的定義以及動物實驗的倫理的問題。HBO在電影節之前獲得了該紀錄片的所有美國版權。
更多電影節報道,等我的腳解凍了就來...
圖片來源:#1:阿米娜·馬修斯在《施暴終結者》中;#2:科比·威廉姆斯在《施暴終結者》中;#3:《施暴終結者》導演史蒂夫·詹姆斯,照片由亞倫·威肯登拍攝;#4:《尼姆計劃》導演詹姆斯·馬什;#5:尼姆,照片由哈里·本森拍攝。所有圖片均由聖丹斯電影節向媒體提供。
關於作者:塔瑪拉·克林斯基是一位女演員、記者、新媒體制作人和科學迷。她是《紀錄片雜誌》的副編輯,曾為《綜藝》雜誌、《電影製作人雜誌》、indieWire、Tubefilter.com 和 《明星紀事報》等撰稿。作為一名出鏡主持人,她報道娛樂、科技和科學新聞,包括紅毯、坐式採訪和現場活動——冒險經歷包括為消費科技網站Tom’sGuide.com 撰寫和主持輕鬆的科技新聞節目THE SPOTLIGHT;為PBS的《連線科學》擔任記者;Marvel.com的紅毯報道和AT THE FEST(威比獎榮譽獎),該節目採訪了獨立電影導演、編劇和人才。她在www.sciencelush.com 上撰寫關於科學和文化的部落格,並在推特上@tamarakrinsky。更多資訊:www.tamarakrinsky.com。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