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色情作品、生命 2.0 以及新墨西哥州一個古樸小鎮的居民,只是在“偉大的辯論:什麼是生命?”小組討論會上被提及的一些主題,該小組討論會由著名科學家參加,於 2 月 12 日星期六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A.S.U.) 坦佩校區舉行。
晚會由勞倫斯·克勞斯(A.S.U. 基金會教授、天體物理學家、作家,以及著名的 A.S.U. 起源專案主任)主持,致力於激發人們對一些有史以來最簡單、最平凡的問題的討論:什麼是生命,生命起源於何時何地,我們如何尋找生命的起源,以及我們能否在實驗室中創造生命。 真是無聊的東西。 坦率地說,為什麼超過 2600 名售罄的觀眾(請注意,他們是付費參加的)沒有離開,真是令人費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由於勞倫斯·克勞斯和羅傑·賓厄姆(科學網路主任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認知學教授)掌舵全明星陣容的小組,其中包括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NASA 行星科學家克里斯·麥凱、A.S.U. 物理學家兼作家保羅·戴維斯、生物學家兼企業家 J. 克雷格·文特爾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西德尼·奧爾特曼和李·哈特韋爾,這次活動至少具有一定的娛樂價值。 此外,對於喜歡這類事物的人來說,還出現了一些科學驚喜和社會景觀。
事實證明,生命並不那麼容易定義。 儘管專家組一致認為,我們目前所指的生物體的特徵包括繁殖/複製(具有傳遞自身遺傳密碼的能力)和新陳代謝,但仍然存在爭議。 克勞斯透過引用波特·斯圖爾特法官關於色情作品的名言,使爭論變得清晰明瞭。 克勞斯轉述說:“起源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生命。” “每次我想到這個問題時,我都會想到色情作品。 就像法官所說,‘我無法定義它,但我看到它時就知道它是什麼。’”
因此,在生命在我們藍色星球上存在了數億年,以及數千年來博學者們一直在剖析我們起源的問題之後,我們仍然不確定我們來自哪裡或從哪裡來。 但至少我們現在知道,至少目前,那塊在仙人掌旁邊的石頭不是生物。
還是它? 戴維斯是 SETI“歡迎委員會”的主席(如果其他行星的生物決定來拜訪我們),他致力於尋找生命 2.0,並且他打賭它就在地球上。 生命 2.0,他將其部分稱為影子生物圈,是指任何無法追溯到達爾文生命之樹的生命,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是從達爾文生命之樹中衍生出來的。 如果我們要發現生命 2.0,戴維斯建議採取三個行動方案——在超出當前生命範圍的位置(例如深海熱液噴口等極端場所)尋找,設計過濾當前生命的實驗,並對生命 2.0 的不同之處進行有根據的猜測。 戴維斯使用這三個限定條件,確信生命(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如果它確實存在於此,將在 10 年內被發現。
在其他地方(無論是在我們的世界還是在另一個世界)發現生命的重要性並沒有被麥凱忽視,他參與了下一次火星任務。 他認為,即使是另一種“外星”生命,即非生命之樹的衍生物,“也意味著生命在宇宙中很常見,不再是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居民的私有知識”,這引起了大眾的輕笑。
後來,戴維斯回應了這種觀點。 他說:“如果我們能找到第二個生命樣本,無論它是在地球上還是在火星上,都意味著宇宙中充滿了生命。” “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僅僅透過發現生命 2.0,我們將回答這個問題,而最容易尋找的地方就在我們眼皮底下。 這現在影響著每一個人。 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的問題。”
“偉大的辯論”是克勞斯為專家組成員和其他來自地質學、天體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舉辦的為期週末的私人研討會的公開形式。 與會者一致認為,儘管在研討會或公共事務中都沒有宣佈任何驚天動地的事情,但這次機會引發了關於生命起源的更深入討論,特別是因為現在對早期地球的生物化學以及所謂的 RNA 世界可能作為生命 1.0 的前身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瞭解。
克勞斯對我說:“10 年前,要了解(我們起源的)開端非常困難。” “但現在隨著化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十年內我們就能理解生命並在實驗室中創造生命的想法……作為一名宇宙學家,這就像在實驗室中創造宇宙大爆炸一樣。”
這段私下談話無疑與克勞斯在“偉大的辯論”中的開場白相呼應,他在開場白中推測“可能為了真正理解生命,我們需要創造生命”,並在螢幕上閃過弗蘭肯斯坦怪物的照片,並半開玩笑地說,文特爾可能很快就會開發出他自己的創造生命的遊戲。
後來,克勞斯闡明瞭他關於構建生命以理解生命的觀點:“我們正處於合成生物學的門檻上,試圖創造生命,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生物結構的最低要求,”他告訴我。 “這就像理解汽車一樣——你必須把它拆開然後再重新組裝起來。” 現在這是一個性感的想法。
Alaina G. Levine 是一位科學作家,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