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簡·古道爾在杜克大學的遺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五十年前,在1960年的夏天——那一年美國衛星拍攝了第一張地球太空照片,那一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粒子加速器開始執行,那一年披頭士樂隊(Beatles)獲得了他們的名字——26歲的簡·古道爾在倫敦登上飛機,首次前往坦尚尼亞的貢貝溪野生動物保護區。她只帶了一本筆記本和一些舊的雙筒望遠鏡。幾乎自從古道爾在1960年7月到達那裡以來,每天都有人觀察著現在被稱為貢貝國家公園的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仔細記錄它們的每一個動作。

起初,古道爾會把自己安置在一個山脊頂上,在那裡她可以特別廣闊地俯瞰貢貝。她寫道:“我可以看到我在南邊山谷裡的營地,以及北邊下卡塞凱拉山谷的茂密森林。我用雙筒望遠鏡凝視著正在享用果實和樹葉的黑猩猩,開始收集我對它們日常生活的第一印象。” 後來,在黑猩猩變得稍微習慣她的存在之後,她能夠更靠近一些。與在人類學研究中通常的做法不同,她沒有給每隻黑猩猩分配一個數字,而是開始給它們分配名字,比如“大衛·灰鬍子”、“歌利亞”和“弗羅多”。

無論是否符合傳統,簡·古道爾——儘管沒有學士或碩士學位,但她還是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黑猩猩的方式,也徹底改變了我們理解自己的方式。杜克大學今天宣佈,來自貢貝的五十年觀測資料將首次以數字化形式存放在同一地點,以數字化形式,以便其他研究人員能夠利用這些資料。安妮·普西博士,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系主任,將負責該專案,該專案將被稱為杜克大學簡·古道爾研究所研究中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古道爾的遺產

在古道爾的研究之前,人們認為人類是唯一能夠自發地以任何可靠或有意義的方式使用工具的物種。有一些記錄表明,圈養的黑猩猩和其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使用棍子作為工具或導彈,一些研究人員也發現野生黑猩猩使用石頭砸開堅果,但自發的、靈活的工具使用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

然而,在她在貢貝的最初幾年裡,古道爾發現野生黑猩猩實際上確實使用工具,而且非常廣泛。在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她寫道:“在東非坦噶尼喀的貢貝溪黑猩猩保護區三年期間,我多次看到黑猩猩使用天然物體作為工具。這些物體包括棍子、莖稈、枝幹和小樹枝,主要用於食用昆蟲,樹葉則被用作‘飲水工具’和擦拭身體的各個部位。” 在六個月的時間裡,她記錄了25只不同年齡和性別的黑猩猩使用工具的觀察記錄。她經常遇到四五隻黑猩猩成群結隊地將棍子插入地下蟻巢。等了一會兒,她看到它們從泥土中取出棍子,舔掉棍子上的螞蟻。這可能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僅如此,黑猩猩不會只是使用他們發現的任何斷棍;相反,他們有意識地將它們折成1.5到2.5英尺長的較小 pieces。她還觀察到三隻黑猩猩將棍子用於一個全新的目的。在她設定的一個餵食點,她觀察到三隻青少年黑猩猩使用棍子撬開香蕉箱。“在拉扯和推箱子長達五分鐘後,每隻黑猩猩都折斷了一根棍子,並剝去了棍子上的葉子。然後,有兩隻黑猩猩試圖將棍子插入箱蓋下。第三隻黑猩猩透過箱子底部的孔將棍子插入香蕉中。” 關鍵的是,嘗試這樣做的三隻黑猩猩都沒有看到其他任何一隻黑猩猩試圖解決同樣的問題。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想出了這個主意!

據說,在古道爾打電話給路易斯·利基,告知黑猩猩使用工具的訊息後,他寫道:“我們現在必須重新定義人,重新定義工具,或者接受黑猩猩是人類。”

古道爾的觀察不僅限於工具的使用。在她的研究之前,人們認為黑猩猩是和平的素食者。然而,古道爾發現,黑猩猩經常捕獵和殺死小猴子。在她的一本筆記本中,她寫道:“……KS跟蹤一隻雌性疣猴(猴子),它肚子上帶著一隻小猴子。抓住小猴子,把它帶到灌木叢中,以疣猴為食。其他黑猩猩繼續捕獵。” 隨後的研究發現,黑猩猩群體經常組成狩獵隊。當他們發現猴子時,他們將其隔離在一棵樹上,從四面八方包圍它,以防止其逃脫。與此同時,一隻黑猩猩發起攻擊並將其捕獲。然後,肉在群體中分享。這不僅改變了我們對黑猩猩飲食和營養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們對合作行為自然史的看法。

數字化貢貝資料

古道爾意識到,如果她要記如此細緻的筆記,她就必須開發一個更有效的筆記系統。她沒有手寫筆記,而是開始使用錄音機。每天晚上,她都會將筆記轉錄到複寫紙上。最終,她的長篇敘述將被簡寫資料“檢查表”所取代。

現在,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將裝滿五十年檢查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手寫敘述、手繪地圖、影片和照片的二十多個檔案櫃進行數字化處理。這將使研究人員首次構建貢貝黑猩猩的可搜尋的生活史。“檔案”這個詞有點誤導性。不過,新的杜克大學簡·古道爾研究所研究中心仍在繼續接收來自貢貝的新資料,這些資料也將被數字化並納入館藏。

這種縱向資料的管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根據普西、古道爾及其同事共同撰寫的最近的一篇綜述,黑猩猩的數量已從1900年的約100萬隻下降到今天的不足30萬隻。雖然與其他瀕危猿類(如蘇門答臘猩猩)相比,黑猩猩的總種群數量可能看起來很大,但黑猩猩的繁殖和成熟速度非常緩慢(像人類一樣)。這使得它們特別容易受到狩獵和疾病的影響。此外,大多數野生黑猩猩生活在剛果,由於持續的政治衝突和戰爭,那裡的野生動物保護極其困難。大規模的森林砍伐,為農業和定居點讓路,使黑猩猩生活在基因隔離的群體中,使滅絕的風險更高。由於不同社會群體成員之間的高度敵意,將圈養出生的黑猩猩或因非法叢林肉貿易而成為孤兒的黑猩猩重新引入野生群體也特別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任何性別的幼崽,或任何年齡的雄性,都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社會群體成員的攻擊和殺害。古道爾估計,除非做出重大改變,否則該物種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內就會在野外滅絕。同屬Pan中的另一個物種,倭黑猩猩 (Pan paniscus) 的未來更加黯淡。

人類和我們的靈長類表親不僅在行為方面相似。在腦結構和免疫系統方面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猿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的研究可以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提供重要的啟示。在非人類動物中,黑猩猩是唯一容易感染流感和小兒麻痺症的動物。由於我們超過 97% 的基因組與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共享,這可能並不特別令人驚訝。瞭解我們來自何處的渴望是人類的基本特徵,但這種理解至關重要地依賴於瞭解我們最近的靈長類親屬。

要了解更多資訊,請訪問 www.news.duke.edu/janegoodall

更多關於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資訊

阿拉莫戈多黑猩猩的命運

手中一隻倭黑猩猩還是灌木叢中兩隻黑猩猩?

倭黑猩猩分享它們的食物

杜克大學人科動物心理學研究小組

基巴萊黑猩猩專案

探索黑猩猩

更多關於簡·古道爾的資訊

叢林中的簡:古道爾反思黑猩猩的思維

叢林中的簡:簡·古道爾的額外評論和見解

簡·古道爾研究所

參考文獻

古道爾,J. & 平泰亞,L. (2010)。確保黑猩猩的未來。《自然》,466 (7303), 180-181 DOI: 10.1038/466180a

古道爾,J. (1964)。自由生活的黑猩猩社群的工具使用和瞄準投擲。《自然》,201, 1264-6 PMID: 14151401

普西,A.E.,平泰亞,L.,威爾遜,M.L.,卡門亞,S. & 古道爾,J. (2007)。貢貝國家公園的長期研究對黑猩猩保護的貢獻。《保護生物學:保護生物學學會雜誌》,21 (3), 623-34 PMID: 17531041

圖片: 古道爾照片由 H. Van Lawick 拍攝,來自 《自然》;黑猩猩照片來自 stock.xchng;地圖圖形來自 普西等人 (2007)

 

關於作者 傑森·G·戈德曼是南加州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生四年級。他的研究重點是心智的進化和結構,以及不同的早期經歷可能如何影響先天知識系統。為了研究這些問題,他對三個人群進行了研究:成年人、非人類成年動物和非人類幼年動物。對每個人群的研究都可以提出關於認知進化和發展的獨特問題。他還是 ResearchBlogging.org 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編輯,並且是 Open Lab 2010 年版的編輯,Open Lab 是網路上最佳科學寫作的年度選集。他撰寫了 Thoughtful Animal 部落格,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他:@jgold85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