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切都是資訊嗎?這個誘人的想法激發了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2011年由Pantheon出版社出版的新書《資訊》(The Information),我剛剛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對這本書進行了好評。格雷克的書,除其他外,是對資訊理論的深入傳記,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數學家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在1948年發明了資訊理論,為提高通訊效率提供了框架。
格雷克寫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資訊“可能是首要的:比物質本身更根本”。這種觀念啟發了其他一些新近出版的書籍,包括塞思·勞埃德(Seth Lloyd)2007年由Vintage出版社出版的《為宇宙程式設計》(Programming the Universe),查爾斯·塞夫(Charles Seife)2007年由Penguin出版社出版的《解碼宇宙》(Decoding the Universe),弗拉特科·韋德拉爾(Vlatko Vedral)201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解碼現實》(Decoding Reality)以及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2010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輯的論文集《資訊與現實的本質》(Informa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但是,“一切皆資訊”的模因違反了常識。
對我來說,得出這個結論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模因是由我一直以來最喜歡的科學家之一,物理學家兼詩人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構想出來的,他三年前去世了。在20世紀80年代,惠勒開始指出量子力學和資訊理論之間存在深刻的共鳴。惠勒指出,一個電子的行為就像粒子或波,取決於我們如何詢問它。類似地,資訊理論認為,所有訊息都可以簡化為“二進位制單位”或位元序列,這些位元是對是或否問題的答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惠勒提出,物理學應該用資訊理論來重新表述,他用一句類似禪宗公案的短語概括了這個想法:“位元生萬物”(the it from bit)。在他1989年在聖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假設“每一個‘物’——每一個粒子,每一個力場,甚至時空連續體本身——都完全來源於(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是間接來源於)對是或否問題、二元選擇、位元的儀器引發的答案,從而獲得其功能、其意義、其存在”。
惠勒曾經向我解釋過這個概念,他將科學家比作玩老遊戲“20個問題”的“驚喜版”的人。在這個變體中,猜測者離開房間,而其餘的人——或者被排除在外的人這樣認為——就某個人、地點或事物達成一致。然後,猜測者重新進入房間,並嘗試透過一系列只能用是或否回答的問題來猜測該小組的秘密。
但該小組已決定對猜測者惡作劇。第一個被詢問的人只有在猜測者提出問題後才會想到某事。隨後的每個人都會這樣做,確保他或她的回答與之前的所有問題一致。“當我進來時,這個詞並不在房間裡,即使我以為它在,”惠勒指出。同樣,物理現實在我們提出問題之前,存在於不確定的邊緣狀態。“直到你開始提問,你才會得到一些東西。”惠勒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參與性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中,這個宇宙是從意識和物理現實、主觀和客觀領域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
那麼,說一切都歸結為資訊、位元、我們問題的答案,有什麼問題呢?首先,正如物理學家羅爾夫·蘭道爾(Rolf Landauer)喜歡說的那樣,所有資訊都是物理的——也就是說,所有資訊都體現在物理事物或過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物理事物都可以還原為資訊。在缺乏需要被告知的事物——即有能力選擇的有意識的觀察者,或者自由意志(free will)(抱歉,我忍不住,自由意志是一種執念)——的情況下,資訊概念毫無意義。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明天都消失了,那麼所有的資訊也會消失。缺乏能夠思考和改變的頭腦,書籍、電視和電腦就會像樹樁和石頭一樣愚蠢。這個事實似乎非常明顯,但似乎被許多資訊愛好者忽視了。
認為心靈與物質一樣基本——惠勒的“參與性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概念暗示了這一點——也與日常經驗相悖。物質顯然可以在沒有心靈的情況下存在,但是我們在哪裡看到心靈在沒有物質的情況下存在呢?射穿一個人的心臟,他的心靈消失了,而他的物質仍然存在。據我們所知,資訊——體現在詩歌、嘻哈音樂和來自利比亞的手機影像等事物中——只存在於地球上,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都不存在。如果大爆炸發生時沒有人聽到,那麼大爆炸會發生嗎?好吧,我們在這裡,所以我猜它確實發生了(並且說上帝在聽是作弊)。
我內心的一部分很想相信,意識不是物理領域的偶然副產品,而是在某種意義上是現實的主要目的。沒有我們去思考它,宇宙就毫無意義;更糟糕的是,它很無聊。但是,我理智的一部分認為,像“位元生萬物”(the it from bit)這樣的想法,是那種科學應該幫助我們克服的模糊不清、自戀的神秘主義。
圖片由維基共享資源(Wiki Common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