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一個老嬉皮士,我仍然對無政府狀態、混亂和挑戰權威感到興奮。然而,作為一名父親、教師、記者和社群的全方位支柱,我比在無憂無慮的青年時代更看到了現狀的好處。因此,我的一部分為“維基解密”對政府保密性的衝擊感到激動,而另一部分則擔心,強制透明可能會顛覆良性和惡性政府行為。
我對科學權威的挑戰也感到類似的矛盾。例如,記者喬納·萊勒剛剛在《紐約客》雜誌上引爆的重磅炸彈“真相逐漸消失”。(這篇文章需要付費閱讀,但這裡是摘要。)萊勒報道了“衰退效應”,即科學主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獲得的支援逐漸減少的趨勢。這個術語是超心理學家J.B.萊茵在1930年代創造的,用來描述萊茵對通靈受試者進行長期測試時,超感官知覺(ESP)的明顯下降。
當然,可能的解釋是,萊茵的受試者從來都不是通靈的;最初發現的ESP是虛幻的,隨著萊茵的方法變得更加嚴格,他的資料在統計學上變得更加顯著而消失了。“衰退效應實際上是‘幻覺的衰退’,”萊勒解釋說,“這提醒我們證明任何事情是多麼困難。” 衰退效應已經出現在許多領域,不僅包括心理學、精神病學、精神藥理學和醫學遺傳學等軟科學,甚至包括物理學;根據萊勒的說法,電子電荷和控制中子衰變的常數的測量結果也表現出了衰退效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萊勒將這種效應歸因於幾個常見因素。首先,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一個戲劇性的相關性——例如,一種新藥與精神分裂症的改善之間——實際上並非源於因果關係,而僅僅是巧合。研究人員的主張越戲劇性,他就越有可能發表文章並獲得更多研究資金。其他研究人員紛紛效仿,進行後續研究,由於無意識地偏向最初的主張,這些研究通常會證實它。只有逐漸地,反證才會出現,表明最初的相關性並非源於因果關係,而是巧合。
因此,科學產生的不是真理,而是喜劇脫口秀主持人斯蒂芬·科爾伯特所說的“看似真實”。這對於資深的科學觀察家——或任何上過科學史或科學哲學課程的人——來說都不應該感到驚訝。我曾經抨擊過臨床心理學和行為遺傳學等領域,因為它們炮製出一些經不起推敲的主張——一種新的、改進的抑鬱症療法!一種自由主義基因!——但萊勒很好地將多個線索彙集成了一個統一的懷疑敘事。他引用了流行病學家約翰·約安尼迪斯最近的傑出工作,他提出了證據表明“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都是錯誤的。”
萊勒還提出了衰退效應的例子,這些例子對我來說是新的。其中之一是生理對稱性與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性吸引力之間的聯絡,進化心理學家已經吹捧了近20年。最後,人類本性的新達爾文主義理論產生了一個並非完全明顯的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積極的發現——當女性與對稱的男性結合時,她們更容易達到性高潮!——逐漸讓位於負面報道。
那麼,為什麼萊勒的文章讓我感到不安呢?首先,在文章的早期,他似乎暗示衰退效應反映了被測量現象的變化,這正是萊茵所說的;只是逐漸地,萊勒才明確表示他將這種效應歸因於報告偏差。一些讀者可能仍然會得出結論,萊勒談論的是客觀而非主觀現象;我的一位同事在聽到萊勒在國家公共廣播電臺討論“真相逐漸消失”後,就留下了這種印象。此外,萊勒過快地排除了欺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關於藥物試驗的報告中,那裡的經濟利益巨大;他將衰退效應歸因於“細微的遺漏和無意識的誤解,因為研究人員努力理解他們的結果。”
但這些都是吹毛求疵。我主要的抱怨是,萊勒使整個科學聽起來比它實際更“看似真實”。我的朋友瓦萊麗最先向我指出了這篇文章,她相信順勢療法和塔羅牌。這篇文章證實了她的懷疑,即主流科學和醫學的基礎可能並不比她所謂的(在我看來,實際上也是——對不起,瓦萊麗)偽科學信仰更可靠。萊勒的廣泛批評無疑也會讓全球變暖否認者、神創論者、後現代主義者和其他令人討厭的科學正統挑戰者感到高興。
萊勒本人似乎也意識到他走得太遠了。在他的部落格額葉皮層上,他駁斥了“真相逐漸消失”隱含地破壞了自然選擇進化論和全球變暖地位的觀點,自然選擇進化論和全球變暖是“現代科學最穩健和最廣泛測試的兩個理論”。他還否認他是“某種德里達式的後現代主義者,試圖將發表偏倚變成不相信任何事物的藉口。”
但這是萊勒文章的結尾:“僅僅因為一個想法是真實的,並不意味著它可以被證明。僅僅因為一個想法可以被證明,並不意味著它是真實的。當實驗完成後,我們仍然必須選擇相信什麼。” 這種說法是荒謬的。我們可以選擇相信精神分析而不是行為主義,因為兩者都同樣站不住腳。但是,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傳染病病菌理論、遺傳密碼以及許多其他科學知識的基石的證據是確鑿的,這些基石已經產生了改變我們世界的應用。氫彈沒有什麼看似真實之處。
如果萊勒並非真的認為對特定科學主張的信仰始終是選擇的問題,他為什麼要這麼說?他顯然像許多科學家一樣,認為看似真實會比真相更引人注目。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