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些日子好訊息不多見,所以我想要花一點時間來慶祝上週一位聯邦法官的裁決,該裁決認定加利福尼亞州禁止同性婚姻的8號提案違憲。
這就是我主要話題的新聞由頭: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對我的作品的誤用。令我沮喪的是,一些基督徒接受了《科學的終結》,他們錯誤地將其解讀為認可宗教對存在的解釋。當基督教電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邀請我參加他們的節目時,我很高興糾正他們的錯誤看法。我告訴他們,我發現唯一引人入勝的神學是上帝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神學。(如果您好奇,請檢視《科學的終結》的後記“上帝的恐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說到糾正錯誤看法,基督教恐同者也誤用了我關於同性戀生物學的著作,特別是1995年11月發表在《大眾科學》上的“同性戀基因再探”。在其中,我報道了科學家——特別是“同性戀基因”的“發現者”遺傳學家迪恩·哈默——關於同性戀具有基因基礎的論斷中的弱點。(多年來,我一直在批評哈默誇大特定基因與行為之間的聯絡;例如,請參閱這篇文章。)
反同性戀的基督徒引用“同性戀基因再探”來論證同性戀並非與生俱來的;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以透過治療干預來改變他們的行為甚至思想。例如,請參閱這些摩門教和天主教網站上對“同性戀基因再探”的引用。
幾點說明:首先,作為一個寬容的自由主義者,我當然支援同性戀權利——包括結婚的權利。為什麼同性伴侶不應該和我們異性戀者一起分擔痛苦呢?其次,我認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最愚蠢的理由莫過於聖經所謂的說法。第三,我懷疑同性戀可能至少部分是天生的,儘管到目前為止的證據還很薄弱。
但我也認為人類性行為非常複雜、多樣化且可變,無法用簡單的生物學術語來解釋。儘管一些同性戀活動家堅持認為雙性戀實際上只是否認的同性戀,但雙性戀顯然是一種真實的現象。
我的觀點受到了我最好的兩個朋友的影響,我稱他們為迪克和簡。他們認為自己是雙性戀。在相遇並墜入愛河的20年前,他們都曾有過異性戀和同性戀關係。他們結婚已經幸福地生活了12年,所有認識他們的人都認為他們非常般配。這聽起來可能很感傷,但在我看來,他們對彼此作為個體的愛超越了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等粗略的類別。
我請簡和迪克——他們都是計算機科學家——給我發電子郵件,談談他們對性行為遺傳學的看法。以下是他們的回覆,首先是簡的回覆:
來自簡:如果同性戀或雙性戀有一些生物學基礎,我不會感到驚訝。但我同意,人類性體驗的全部可能太複雜,無法歸因於單一的生理因素。光譜的一端是純粹的身體吸引力;另一端是長期關係的完整性。如果生物學發揮作用,我認為它是在最初的吸引階段。(是什麼吸引我男人或女人?我並不被所有男人或所有女人吸引。而且我被吸引的人具有非常不同的品質,所以我真的無法列出清單。這種吸引力只是……存在。我準備相信這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但在那之後,如果你想和這個人建立關係,就會有很多社會、心理和行為因素在起作用。如果我與迪克的關係超越了標籤,那可能是因為它在很多不同的原因下都有效。是的,有基本的身體吸引力(他很可愛!),但他也非常善良和聰明,事實證明我們非常合拍。(關於他,沒有太多事情讓我感到困擾,而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反之亦然。但如果我們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與不同的人配對,你可能會產生劇烈的反應。)所以我們最初有一些化學反應,還有一些運氣。多年來,與一個讓你快樂的人相處讓你想要和他們在一起(並繼續與他們發生性關係!)。生物學?社會?對我來說真的無關緊要!
來自迪克: “同性戀基因”的概念在兩個令人不快的熟悉方面困擾著我。首先,它強化了人們屬於兩個“陣營”之一的常見且簡單的概念。這種想法否認了像我和簡以及數百萬像我們這樣的人的經歷;如果不是因為它會造成傷害,那僅僅是令人惱火的。雙性戀青少年感到有選擇陣營的壓力,雙性戀成年人從同性戀者那裡聽到他們處於否認狀態,並且關於性行為的大部分對話都被不必要地兩極分化了。對於同性戀活動家、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和社會保守派來說,將一切都放在“我們與他們”的框架中在政治上非常方便,但性行為比這要流動得多。其次,這只是又一個令人厭倦的基因絕對主義的例子——並不是科學家認同這一點,但似乎其他所有人都認同。否認環境、教養、友誼或機會在塑造個人發展中起任何重要作用簡直是極其有害的。誠然,完全發育成熟的成年人極有可能無法改變他們的性取向(即使那些試圖“轉化”自我憎恨的同性戀者的偏執狂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本身完全是預先確定的。然而,再次強調,對於許多人來說,假裝並非如此非常方便。我在這裡談論的是普通民眾和大眾新聞媒體。當然,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具有更深刻和細緻的視角,但微妙之處和細節總是會在從專家到外行人的傳播過程中丟失。我們還在處理大量的偏見、宗教程式化和科學文盲現象。就我個人而言,我無法相信在這麼多年之後,雙性戀仍然是一個不常見的概念,或者這麼多人認為一切都是天生的。不瞭解科學事實本身並不是邪惡的。(我們有多少人能說出阿司匹林的化學成分?)正如約翰在上面所展示的那樣,它是被用於不良目的。最後,如果這不是你的研究領域,那應該無關緊要。似乎基本的是,你對待人們的方式不應該取決於他們的性取向或其來源。
圖片:2004年在舊金山舉行的支援同性婚姻的遊行;由維基共享資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