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媒體報道一種據稱可以幫助人們徹底減肥的新飲食方法時,我會想:“鑑於飲食療法糟糕的記錄,還有人相信這些說法嗎?” 我對心理障礙的新療法,如“網路療法”,也有同樣的反應。
在《紐約時報》一篇圖文並茂的長篇文章中,本尼迪克特·凱里報道稱,心理治療師正在利用虛擬現實來治療社交焦慮症、酒精中毒、廣場恐怖症、賭博成癮、創傷後應激障礙和許多其他精神疾病。 實際上,治療師可以將酗酒者置於酒吧中,將恐高症患者置於屋頂派對中,並將害怕公開演講的人置於一大群躁動不安的聽眾面前。 然後,他們可以操縱虛擬環境來測試患者應對不同情況的能力。
患者還可以與虛擬治療師討論他們的煩惱,依靠語音識別和人工智慧軟體來解析言論並做出適當的反應。 治療師可以採取任何形式——男性、女性、黑人、白人、年輕人、老年人。 虛擬治療師是 Eliza 的升級版,Eliza 是 20 世紀 60 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立的自動化治療師,透過鍵入訊息進行交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據《泰晤士報》報道,美國陸軍每年花費 400 萬美元用於研究針對受創傷退伍軍人的網路療法。 在南加州大學開發的一個專案中,退伍軍人乘坐悍馬穿過一個虛擬的伊拉克村莊,該村莊受到子彈和炸彈的襲擊。 軍隊對網路療法的興趣引起了一定的認知失調,因為軍方也使用虛擬現實來訓練士兵——從地面部隊到飛行員——進行戰鬥。
網路療法聽起來很吸引人也很有趣,但它有效嗎? 《泰晤士報》的故事在其第 31 段中解答了這個關鍵問題。 魁北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接受傳統談話療法的患者與接受網路療法的患者進行了比較。 《泰晤士報》報道稱,“兩組都表現出進步,比放在候補名單上的對照組要好得多。”
因此,網路療法與更傳統的談話療法一樣有效——或無效。 這一發現證實了所謂的渡渡鳥效應,該效應最初由心理學家索爾·羅森茨維格在 20 世紀 30 年代提出,當時精神分析正在衍生出許多變體。 他推測,所有談話療法都具有某些共同因素——例如,一位關懷的治療師與患者建立聯絡——這使得它們同樣有幫助。
“渡渡鳥”指的是劉易斯·卡羅爾的寓言《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一個情節,其中愛麗絲和其他角色被衝到一個島上。 在那裡,他們遇到了一隻渡渡鳥,它說服他們在島上賽跑。 渡渡鳥最終宣佈比賽結束,並宣佈:“每個人都贏了,所有人必須都有獎品!”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萊斯特·盧博斯基透過比較不同的心理療法(包括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關係療法)來檢驗渡渡鳥效應。 他的研究證實,所有方法對患者都同樣有幫助。 盧博斯基表明,關於一種療法比其他療法更有效的說法通常可以用“效忠效應”來解釋,即研究人員傾向於為他們實踐或偏愛的療法尋找證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於 2009 年去世的盧博斯基本人也表現出了效忠效應。 他強烈捍衛心理療法,特別是精神動力療法的價值; 精神動力療法是精神分析的一種淡化形式,盧博斯基在他的臨床實踐中偏愛這種療法。
其他著名的研究人員——尤其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傑羅姆·弗蘭克——意識到渡渡鳥效應破壞了所有心理療法的有效性。 弗蘭克自己的研究證實了渡渡鳥效應。 在一項研究中,他和同事為抑鬱症患者提供了三種治療方法:每週一次的個體治療、每週一次的團體治療和最少的個體治療,後者包括每兩週一次的半小時療程。 “令我們驚訝和懊惱的是,所有三種情況下的患者都表現出相同的症狀平均緩解,”弗蘭克在《說服與治療:心理療法比較研究》中寫道,該書於 1961 年首次由約翰·霍普金斯出版社出版,並於 1993 年再版。
弗蘭克斷言,“精神病門診患者透過心理療法緩解焦慮和抑鬱症與安慰劑反應非常相似,這表明可能涉及相同的因素。” 弗蘭克認為,治療師工作的具體理論框架與其“治癒”患者的能力幾乎或根本無關。 最重要的因素是治療師說服患者他們會好轉的能力。
弗蘭克的觀點應該讓任何認為心理療法具有科學基礎的人感到不安。 你的治療師是榮格派、認知行為主義者、巫醫還是僅存在於計算機中的網路治療師,都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你會好轉。
如果談話療法真的只是一種信仰療法,我們是否應該放棄它,而只依靠精神藥物療法來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疾病? 不一定。 正如我最喜歡的科學作家之一莎倫·貝格利在 1 月份的《新聞週刊》中指出的那樣,安慰劑效應和效忠效應也可能解釋了據報道的抗抑鬱藥的益處。 所有都是失敗者,誰也不必有獎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像由維基共享資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