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這看起來很奇怪,但人體內每天都有數十億個細胞自我殺死。事實上,這對於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細胞死亡失敗會導致癌症等問題。即使在胎兒中,程式性細胞死亡也起著關鍵作用,幫助塑造發育中的身體。多年來,生物學家一直認為細胞自殺是透過一種名為細胞凋亡的單一過程發生的。但在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報告中,研究人員宣佈他們發現了一種第二種細胞死亡程式,他們稱之為副凋亡。與細胞凋亡(細胞死亡的特徵是細胞、細胞核及其 DNA 的碎片化)不同,副凋亡發生在細胞質中形成稱為液泡的空口袋,並且細胞的能量產生細胞器或線粒體腫脹時。進一步區分這兩個程式的是,用於阻止細胞凋亡的藥物對副凋亡無效。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在低等生物中觀察到類似副凋亡的特徵,這些生物的出現早於細胞凋亡的進化。因此,副凋亡可能是較早的細胞死亡程式。 “理解非凋亡程式性細胞死亡的生化途徑對理解神經退行性變、癌症治療、發育以及細胞死亡程式的進化方面具有潛在意義,”該團隊總結道。“我們對副凋亡著迷,因為它似乎發生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以及一些神經退行性變病例中,”巴克衰老研究所團隊成員戴爾·佈雷德森評論道。“因此,儘管它可能是癌細胞死亡中較少人走的路,但它似乎是大腦細胞中一條經常走的路,因此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