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重重:火星快車號在飽受折磨的火星地形上發現甲烷

這張名為尼利槽溝的火星區域影像由歐洲航天局於5月6日釋出。

ESA/DLR/柏林自由大學 (G. Neukum)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張名為尼利槽溝的火星區域影像由歐洲航天局於5月6日釋出。2009年,科學家在該區域發現了高濃度的甲烷,但他們不確定其來源——根據歐空局的說法,它“可能是地質成因的,甚至可能是生物成因的”。該機構與美國宇航局一起,計劃在2016年發射火星微量氣體軌道器,以進一步調查。

尼利槽溝位於紅色星球巨大的伊希地撞擊盆地的西北邊緣。它是一個同心分層地塹系統,被稱為地塹,形成於構造力拉開的兩條斷層之間。科學家認為,該地區的許多斷層是在一個射彈撞擊火星表面時形成的,留下了影像右下角看到的12公里寬的隕石坑。撞擊後,玄武岩熔岩淹沒了盆地,導致地面下沉並壓迫了火星地殼,地殼在釋放壓力時破裂。

許多科幻小說讀者可能對弗蘭克·赫伯特1965年的小說《沙丘》中的“地塹”一詞很熟悉,其中“盆地和地塹人民”是城鎮居民,與沙漠居民弗雷曼人不同,弗雷曼人是故事的明星。當看著像這樣的真實的外星地質槽溝時,想象赫伯特虛構的阿拉吉斯星球的城鎮是很有趣的。讓我們只希望沒有沙蟲來迎接第一批訪問火星的人類訪客。

—弗朗西·迪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