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溫·薛定諤 |
1935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這個實驗一直令哲學家津津樂道,並讓愛貓人士感到震驚。現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的四位研究人員已經使用帶正電的原子——是的,用科學術語來說是“陽離子”——鈹,而不是活貓,進行了臭名昭著的“薛定諤的貓”測試。
雖然陽離子比貓小得多,但它仍然比通常表現出奇異量子行為的電子、光子和其他粒子大得多。在5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中,NIST 團隊表示希望他們的“介觀系統可以為經典世界和量子世界之間模糊的邊界提供一些見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薛定諤設計了貓實驗,以說明量子領域與我們居住的宏觀日常世界截然不同。他自己已經證明,像電子這樣的粒子以多種可能的狀態存在,每種狀態的機率都包含在一個稱為波函式的方程中。例如,對於放射性物質的原子,原子在給定的時間內具有一定的衰變機率。
根據我們的“經典”直覺,我們會認為只有兩種可能性:要麼原子已經衰變,要麼原子還沒有衰變。然而,根據量子物理學,原子同時存在於兩種狀態。只有當觀察者實際嘗試透過測量來確定原子的狀態時,波函式才會“坍縮”,原子才會呈現出其可能的兩種狀態之一:衰變或未衰變。
薛定諤推斷,這種機率行為也可能存在於宏觀世界中,即使我們很少意識到它。他想象一個盒子,裡面有一個原子,它在一個小時內有 50% 的可能性衰變,一個輻射探測器,一個裝有毒氣的燒瓶和一隻貓。當原子衰變時,蓋革計數器將觸發一個開關,使錘子砸碎燒瓶,釋放出氣體並殺死貓。當實驗者在一個小時後開啟盒子蓋並向裡面看時,他或她會發現原子完好無損或已衰變,貓活著或死了。但是,根據量子力學,在開啟蓋子之前的這段時間裡,貓存在於兩種疊加狀態: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已故理論家約翰·貝爾提出了一個更易於接受的薛定諤實驗版本,其中原子的衰變導致一瓶牛奶灑到地板上;因此,疊加態的貓是飢餓的或飽腹的,而不是活著的或死去的。但是,無論哪個版本都顯得非常荒謬: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結果似乎是合乎邏輯的,但常識告訴我們,貓不可能同時是活著的又是死去的(或飢餓的又是飽腹的)。
薛定諤的貓悖論引發了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之間的激烈辯論。儘管一些思想家認為貓實際上確實存在於兩種疊加狀態,但大多數人認為疊加只發生在量子系統與其餘環境隔離時。人們已經提出了各種解釋來說明這種悖論——包括貓,或者僅僅是動物的物理環境,可以充當觀察者的觀點。
問題是,在哪個點或尺度上,量子領域的機率規則讓位於支配宏觀世界的確定性定律?NIST 團隊最近完成的工作生動地揭示了這個問題,該團隊包括克里斯托弗·門羅、道恩·米克霍夫、布賴恩·金和大衛·溫eland。該小組將帶電的鈹原子限制在一個微小的電磁籠中,然後用雷射將其冷卻到最低能量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原子位置及其“自旋”(一種量子特性,僅在比喻意義上類似於普通意義上的自旋)可以在非常高的精度範圍內確定,精度受到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
然後,工作人員用雷射刺激原子,使其波函式發生變化;根據原子新的波函式,它現在有 50% 的機率處於初始位置的“自旋向上”狀態,並且有相同的機率處於距初始位置遠達 80 奈米的“自旋向下”狀態,對於原子領域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距離。實際上,原子同時處於兩個不同的位置以及兩個不同的自旋狀態——相當於一隻貓同時活著和死去。
(NIST 研究人員實現其目標的決定性證據來自他們對干涉圖樣的觀察;這種現象清楚地表明,單個鈹原子產生了兩個不同的波函式,並且它們相互干涉。)
NIST 研究人員正在計劃實驗,以更深入地探究疊加系統“退相干”的過程,即它們失去分裂狀態的特性,並讓位於更平凡的經典行為。門羅說,他和他的同事希望將單個離子誘導到三種或更多種狀態的疊加態,並在同一個阱中操縱兩個或多個離子。
如果過去的經驗可以作為借鑑,那麼這些實驗將不會解決量子力學的奧秘,而只會突出它似乎與我們通常的期望有多麼深刻的矛盾。正如尼爾斯·玻爾喜歡談論量子力學時所說的那樣,“如果你認為你理解它,那隻能說明你根本不瞭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