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揭示為極光供電的電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有更多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肉眼可見的離散極光(如北極光)的閃爍景象令觀星者著迷。然而,科學家們對其形成感到困惑。研究表明,複雜的電路,其中高能電子在沿地球磁場方向排列的電場加速下進入大氣層,導致了這些天象奇觀。現在,一篇將發表在12月13日《自然》雜誌上的報告,提供了對這些電場產生的深入見解。

先前對極光形態的衛星觀測是單次任務,這使得重建電場隨時間的變化變得困難。但去年一月,歐洲航天局的“星簇”衛星編隊(由四顆相同的衛星組成,像串在繩子上的珍珠一樣排列)穿過了地球上方22,000公里的極光磁力線。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的戈蘭·馬克隆德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來自衛星(命名為倫巴、薩爾薩、桑巴和探戈)的資料,並確定電場在200秒的時間尺度內演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帕特里克·T·紐厄爾在隨報告附帶的評論中寫道,這些發現“支援了這樣一種解釋,即強烈的極光與電離層中背景電子密度降低到接近零有關。”他指出,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極光現象傾向於在黑暗而非陽光下形成,因為陽光會在電離層(地球大氣層的外層區域)中產生自由電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