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使小麥作物枯萎

衛星影像顯示,隨著平均氣溫升高,南亞需要改變耕作方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倫敦—英國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氣候變化與農業之間的聯絡,這可能對南亞的糧食供應產生重大影響。

他們發現了印度平均氣溫上升與小麥產量下降之間存在關聯的證據,小麥產量直到大約十年前一直在增加,但現在已經停止增長。

來自南安普頓大學的地理學家約翰·鄧肯、賈杜·達什和皮特·阿特金森等研究人員表示,預計印度主要小麥產區最近氣溫升高的趨勢將會加劇,而這正在損害作物產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他們表示,炎熱環境對小麥的最大影響來自夜間溫度的升高。

'對氣溫上升的脆弱性'
達什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突顯了印度小麥生產系統對氣溫上升的脆弱性。我們正在為這個問題發出早期預警,這個問題未來可能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查。”

該團隊是第一個使用衛星影像來確定氣候變暖與作物產量之間聯絡的團隊。這些影像是在2002年至2007年期間,以每週為間隔拍攝的小麥生長季影像,用於測量“植被綠度”——作物產量的指標。

這些西北印度-恆河平原的影像以如此高的解析度拍攝,以至於能夠捕捉到當地農業實踐的差異。這些平原延伸到印度北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的部分地區。

然後將這些資料與該地區的氣候和溫度資訊進行比較,以檢查對作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夜間更溫暖,危害最大
這項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降低作物產量。特別是在生殖和成熟期,更高的溫度對“生產力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但造成最大危害的是夜間更溫暖的氣溫。

在印度小麥帶的某些地區,種植者一直在提前他們的種植季節,以確保作物生長週期中最敏感的時期落在較涼爽的時期內。但研究人員表示,從長遠來看,由於預計平均氣溫會大幅上升,這無濟於事。

達什說,農民將不得不認真考慮改種更耐熱的小麥品種。他表示:“目前印度有2.13億人面臨糧食不安全,超過1億人依賴國家糧食福利系統,該系統消耗了大量小麥。”

“我們希望很快能夠更詳細地檢查農業實踐,隨著歐洲航天局的哨兵衛星發射升空,這些衛星將以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提供定期資料。”

2012年,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產量為9490萬噸。印度實現了自給自足,並能夠向海外銷售一些小麥,儘管政府現在已經限制了出口。

印度的小麥產量僅次於中國。但中國正在建立小麥儲備,並且現在被廣泛認為比許多發展中國家更積極地為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而努力。

達什告訴氣候新聞網:“十年前,印度的小麥產量還在增長。今天,它停滯不前——而且預測顯示,到2050年,平均氣溫將比現在高5%。這對整個南亞來說是一個警鐘。”

本文最初發表於每日氣候,每日氣候是由環境健康科學(一家非營利性媒體公司)出版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