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大白鯊的遷徙習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圖片來源:BURNEY J. LE BOEUF/UCSC

大白鯊的速度和傾向於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水面之下的習性使得追蹤這種全球分佈的魚類成為一項挑戰。但是,透過利用新的電子標籤技術,研究人員已經彙編了迄今為止關於這種生物生態位的最詳細記錄。有趣的是,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這些生物的潛水深度似乎比以前認為的更深,離海岸也更遠。

斯坦福大學和蒙特雷灣水族館的Barbara Block及其同事在鯊魚於加利福尼亞海岸附近捕食海豹時,將所謂的彈出式衛星標籤附著在鯊魚背上。這些標籤每兩分鐘記錄溫度、壓力和光照水平資料,然後在預定日期從魚身上脫落。一旦到達水面,標籤就會透過衛星傳輸其儲存的資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追蹤了六條大白鯊長達六個月,發現這些魚經歷了廣泛的深度和溫度範圍以及廣泛的遷徙活動。最初,所有鯊魚都在近岸地區活動。然後,根據Block的說法,“驚喜發生在冬季,當時追蹤時間較長的四條鯊魚都向近海方向移動,進入了中東太平洋。” 一位頑強的旅行者進行了3800公里的旅程,每天覆蓋71公里,到達夏威夷海岸附近的水域。報告指出,結果表明,鯊魚在近海花費了令人驚訝的時間,並進行了廣泛的海洋旅行。“他們在那裡做什麼仍然是個謎,”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合著者Burney Le Boeuf指出。“由於它們在被標記時正在捕獵海豹,如此長距離的遷徙表明可能是在進行交配。”

標籤還追蹤了魚類的潛水過程。當靠近海岸時,所有鯊魚都傾向於停留在水面以下30米以內。然而,那些進行重大海洋旅程的鯊魚表現出不同的潛水模式:它們90%的時間要麼在水面以下5米以內,要麼在水下300至500米之間。作者提醒說,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近海活動代表的是覓食遷徙還是繁殖遷徙,但他們指出,“近海階段持續了至少五個月,這表明這是北大西洋大白鯊生命史中的一個重要時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