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對於偷竊的叢林鴉來說,“知己知彼”這句老話是正確的。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的報告顯示,與誠實的同類相比,有偷竊他人食物儲存歷史的鳥類,如果另一隻鳥知道其位置,則更有可能轉移其儲存的食物。
劍橋大學的內森·J·埃默裡和尼古拉·S·克萊頓觀察了21只叢林鴉在各種食物儲存情況下的表現。這些鳥獲得了蠕蟲供應,並被允許在另一隻鳥的注視下以及另一隻鳥的視線被遮擋時,使用裝滿沙子的儲藏托盤。研究人員隨後允許這些鳥私下獲取它們儲存的食物。他們發現,如果鳥在第一次藏匿時被觀察到,它們會重新儲藏顯著更多的物品。更重要的是,沒有偷竊其他鳥類隱藏儲備經驗的鳥類,比偷竊的鳥類移動食物供應的頻率顯著降低,無論它們是否被觀察到。科學家們報告說,這些發現“表明叢林鴉將它們作為偷竊者的先前經驗資訊與另一隻鳥未來偷竊的可能性聯絡起來,並相應地調整它們的儲藏策略。”
作者指出,對快取恢復的進一步研究,為進一步檢驗心理時間旅行和心理歸因——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徵——是否實際上與其他動物共享提供了機會。“據我們所知,”他們總結道,“這是第一個實驗證明,非人類動物可以記住特定過去事件的社會背景,並調整它們現在的行為,以避免未來潛在的不利後果,在本例中即為偷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