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J. 吉拉迪,¿ 1992 圈養的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在野外,這些鳥類生活在熱帶山區森林中。 |
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座矮矮的灰色建築內,兩團足球狀的羽毛安靜地棲息在樹枝上。這些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遠離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並且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加勒比海島嶼上的親戚所面臨的困境,在鳥類世界展覽館過著受保護的生活。但是私人收藏家珍視這些動物——每隻可能價值超過 10,000 美元——這助長了需求,而這種需求通常超過了合法可用鳥類的供應,並助長了非法販運。這種需求,加上自然災害和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的狹小分佈範圍,使該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
現在,在不斷發展的保護遺傳學領域的一個例子中,科學家們正在彙編資訊,這些資訊將以多種方式幫助這些鳥類。保護遺傳學是包括生態學、分子生物學和種群遺傳學在內的各種科學的統稱。它涉及使用詳細的遺傳資訊來更好地管理物種的種群,並且在許多情況下,試圖將其從滅絕的邊緣拉回來。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鸚鵡比任何其他鳥類家族都擁有更多的瀕危物種。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僅在聖文森特島發現,於 1970 年首次被列為瀕危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將棲息地喪失、狩獵、颶風和貿易列為其數量下降的原因。“歷史資訊表明,它們曾經遍佈整個島嶼的海平面。但目前它們只存在於山區剩下的一小塊森林中,”世界鸚鵡信託基金會主任詹姆斯·吉拉迪說,該慈善機構致力於鸚鵡的生存和福祉。“因此,它們棲息在這片小小的剩餘棲息地上,並且已被趕出其剩餘的分佈範圍,因此,它們以更嚴重的方式暴露於更多種類的擾動中。”
吉拉迪說,野外鸚鵡的數量在 1980 年代中期跌至谷底,此前它們遭受了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火山爆發和隨後的颶風。最近的人口普查發現野鳥數量有所增加,約為 800 只,此後 IUCN 已將鸚鵡重新歸類為僅“易危”。儘管如此,這仍然使它們處於“中期未來在野外滅絕的高風險”之中。圈養的鳥類避免了它們的野生同類所面臨的危險。科學家們正試圖增加圈養種群的數量,但不是為了重新引入的目的。相反,他們希望確保圈養鳥類種群的健康和多樣性,以此來加強野外種群。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喬治·阿馬託和研究生邁克爾·魯塞洛最初開始研究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當時島上的一群鸚鵡愛好者向他們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區分哪些鳥是雄性,哪些是雌性?因為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是所謂的性單形性,所以僅憑外觀無法區分雄性和雌性。可以理解的是,這導致了繁殖嘗試的困難。許多性別鑑定方法具有侵入性、成本高昂且可能對鳥類造成危險,因此“[飼養員]過去常常只是觀察鳥類,然後移除他們認為會是良好配對的鳥類,”魯塞洛解釋說。“在一個案例中,他們移除了兩隻雄性,並等待它們繁殖。”
阿馬託和魯塞洛應用了一種簡單的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 測試來確定居住在聖文森特和巴貝多的所有圈養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的性別,總共 79 只鳥。簡單的測試僅需要一根羽毛尖端進行分析。它還提供了有關鳥類的詳細遺傳資訊,而這些資訊以前從未獲得過。根據阿馬託的說法,該過程的後續步驟是嘗試確定圈養種群中的個體之間究竟是如何相關的。現在掌握了這些資訊,阿馬託和魯塞洛希望它可以用於實施管理策略,以確保遺傳多樣化的種群,從而更好地抵禦對其生存的威脅。
圖片:J. 吉拉迪 ¿ 1992 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是聖文森特島的國鳥。 |
非法寵物貿易是出了名的難以量化的威脅之一。《保護生物學》2001 年 6 月刊上的一份最新報告表明,早期的分析低估了為寵物貿易而偷獵鸚鵡的情況。“我們的結果首次證明,偷獵築巢鸚鵡確實很普遍,並且在許多物種中,偷獵程度可能不可持續,”馬里蘭大學的合著者蒂莫西·賴特說。
研究人員分析了新熱帶界(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墨西哥南部部分地區和西印度群島)23 項先前對鸚鵡生態和行為的研究,並確定平均而言,高達 30% 的鸚鵡巢被偷獵。單一物種的最高偷獵率超過 70%。島嶼國家的偷獵率低於大陸國家。作者寫道,由於鸚鵡的繁殖成功率較低——一對鸚鵡通常每年只產一窩兩到三個蛋——一些物種可能無法承受來自如此普遍的襲擊的壓力。
由於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的地位,鳥類的貿易受到高度監管。希望進口這些動物的潛在所有者必須首先根據美國於 1992 年透過的《野生鳥類保護法案》(WBCA) 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獲得許可證。只有在受監管的圈養環境中繁殖的鳥類才能合法交易。
阿馬託和魯塞洛進行的遺傳研究的一個副產品是阻止野生聖文森特鸚鵡走私的潛在工具。由於現在已知圈養繁殖鸚鵡的遺傳構成,因此可以使用 DNA 技術為其後代編制遺傳家譜。當沒收一隻來源不明的鸚鵡時,科學家可以將它的 DNA 與彙編的資料庫進行比較,以判斷這隻鳥是否是在有執照的圈養繁殖群體中繁殖的。
阿馬託說,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他和魯塞洛已經發現了一些據說是圈養繁殖的鳥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正如他很快指出的那樣,這樣的發現可能僅僅是記錄儲存不善的結果。但也可能是一種試圖透過更體面的渠道洗白非法捕獲的野生鳥類的嘗試。在保護生物學會的 8 月會議上,阿馬託和魯塞洛計劃提出一項新技術的強大應用:在提交羽毛樣本以驗證其血統之前,不得為鳥類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發放許可證。
先前在野生動物走私中越來越多地使用遺傳學進行法醫鑑定的例子依賴於遺傳資料庫——例如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 (NCBI) 的 GenBank,它是為基礎研究目的而組裝的。阿馬託本人曾使用過這些資料來確定註定用於時尚物品的違禁凱門鱷皮的來源,並識別美國海關官員沒收的叢林肉。聖文森特亞馬遜鸚鵡只是最新受益於基因譜分析的受威脅動物。
吉拉迪同意新彙編的資料是一個強大的工具。“我猜,透過遺傳學將那些為這些鳥類投入巨資的人釘住,並表明‘哦,這整個收藏實際上充滿了偷獵的鳥類’而不是‘這整個收藏充滿了圈養繁殖的鳥類’,這將是有效的,”他說。“我不知道這會在多大程度上阻止偷獵者,但顯然,將我們已經將它們全部編入目錄的訊息傳出去肯定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