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博物館 |
如今,內布拉斯加州東北部以修剪整齊的寧靜農田景觀為特色。然而,在一千萬年前,那裡的生命卻截然不同,更加狂野。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當地阿什福爾化石床遺址中,揭示了曾經在這片區域漫遊著各種奇妙的史前野獸——包括駱駝、三趾馬、劍齒鹿和犀牛(右)。近年來,屬於Teleoceras屬的犀牛在古生物學家中引發了爭議。一些人認為這些動物是陸生的;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過著半水生的生活。現在,對化石牙齒進行的化學研究為內布拉斯加犀牛實際上確實在水中度過了大量時間的觀點提供了支援。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生馬克·克萊門茨和UCSC研究員保羅·科赫昨天在內華達州里諾舉行的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展示了新的證據——對Teleoceras牙齒中氧同位素的分析。科赫在早期的研究中指出,河馬(半水生動物)的牙齒比斑馬、大象和現代犀牛等陸地動物的牙齒含有更多的輕氧同位素。他將這種差異歸因於這些動物透過蒸發損失的水量不同,其中含有較輕同位素的水更容易被帶走。他解釋說:“河馬不會蒸發太多水分,因為它們整天都在水裡,只有在晚上涼爽潮溼的時候才會離開水面吃草。”相比之下,輕氧同位素往往會從所有時間都在陸地上度過的動物身上迅速消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由於身體的氧同位素組成在牙齒形成過程中(這是一個相對快速的過程)被納入牙釉質,因此同位素值往往會發生變化。但在他對現存的水生和陸生哺乳動物的分析中,克萊門茨發現水生生物表現出的變異性遠小於陸生生物。當他將注意力轉向史前阿什福爾動物群時,他發現與已知的陸生野獸相比,Teleoceras表現出較小的氧同位素變異性。對來自其他兩個地點的Teleoceras遺骸的分析顯示出稍大的變異性。但考慮到這種動物廣泛的地理範圍,克萊門茨懷疑Teleoceras可能根據不同的環境調整了其行為。“在內布拉斯加州,毫無疑問它們是半水生的,”他斷言,“但它們在其生態位方面的靈活性可能比現代河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