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奇特的黑色斑點持續困擾科學家

一艘計劃下週飛掠冥王星的宇宙飛船傳回了照片,照片顯示了靠近赤道的四個大型黑色斑點的更多細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宇航局“新視野號”探測器的新照片以引人入勝的細節展示了冥王星,激起了研究人員對該探測器下週備受期待的飛掠這顆矮行星的渴望。

這些影像揭示了冥王星表面存在大量的變化和複雜性——包括上個月底“新視野號”首次發現的靠近赤道的四個大型黑色斑點。

這些黑色斑點的起源和組成仍然神秘,為7月14日飛掠前不斷增加的神秘感增添了色彩。[冥王星及其衛星的照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個物體與我們觀察到的任何其他物體都不同,”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院的“新視野號”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今天(7月6日)在新聞釋出會上說。“冥王星和卡戎[它最大的衛星]都已經讓我們感到驚訝。”

“新視野號”在上週三(7月1日)和週五(7月3日)拍攝了這些新照片,不久之後,它遭遇故障,導致其在週六(7月4日)進入預防性的“安全模式”。

任務官員表示,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新視野號”在週六試圖同時做兩件事——壓縮大量科學資料,並將航天器九天飛掠操作的“指令載荷”寫入主計算機。

這些冥王星的高解析度影像是由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2015年7月1日至3日期間拍攝的。
圖片來源:NASA/JHUAPL/SWRI

“這兩件事超出了處理器一次能夠處理的能力,所以處理器說,‘我過載了,’”馬里蘭州勞雷爾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新視野號”專案經理格倫·方丹說。

方丹說,團隊在週六與“新視野號”失去了聯絡一個多小時,但一旦通訊恢復,很快就清楚了問題所在。

方丹補充說,航天器的操作人員在週日(7月5日)將其引匯出安全模式。“新視野號”狀況良好,已準備好執行從週二(7月7日)開始的九天飛掠序列。

斯特恩說,團隊成員決定專注於恢復並將“新視野號”準備好進行飛掠操作,因此探測器自週六進入安全模式以來沒有收集任何科學資料。因此,“新視野號”將無法完成7月4日至7月16日計劃的496次觀測中的約30次——但這對於任務的科學回報的影響將是微不足道的。

斯特恩說,“我們可以說,對於第一組——或最高優先順序的——科學[任務目標]來說,沒有任何影響,”他補充說,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幾個目標可能會出現小的差距。“就我們期望從這次飛掠中獲得的總回報而言,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障礙。”

方丹說,團隊並不擔心異常會在近距離接觸期間再次發生,因為“新視野號”不會再同時執行所涉及的兩個程式。

此外,斯特恩說,為了準備,“新視野號”探測器在飛往冥王星的漫長飛行過程中,已經多次處於“遭遇模式”。事實上,“新視野號”早在2013年就演練了整整九天的近距離接觸操作。

“所以明天沒有新的操作,”他說。“我一點也不擔心明天進入遭遇模式。”

耗資7億美元的“新視野號”任務於2006年1月發射。在7月14日的飛掠過程中,探測器將飛掠至距離冥王星7,800英里(12,500公里)的範圍內,首次近距離觀察這顆矮行星。

版權所有 2015年 SPACE.com,Purch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重新發布。

Mike Wall has been writing for Space.com since 2010. His book about the search for alien life, “Out There,” was published on Nov. 13, 2018. Before becoming a science writer, Michael worked as a herpetologist and wildlife biologist. He has a Ph.D.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wri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Mike Wall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