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對獎勵的期望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接受假藥物治療後感覺更好——這種現象被稱為“安慰劑效應”。
一項使用不同腦成像技術的新研究將個人安慰劑效應的強度與伏隔核(一種參與快樂和獎勵通路的神經遞質)釋放的多巴胺量聯絡起來。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研究人員特別證明,那些對假藥反應更強烈的人也更可能期望在賭博遊戲中贏得大獎。
“如果你有對獎勵做出反應的能力,那麼你就會產生安慰劑效應,”神經科學家和放射學家喬恩-卡爾·祖比塔說,他是本週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祖比塔和同事最初與 14 名健康的志願者合作,他們被告知將在頜骨中接受疼痛的生理鹽水(良性鹽水)溶液注射。第一次注射之後是第二次注射,受試者被引導相信第二次注射要麼是止痛藥,要麼是安慰劑。實際上,每個人都接受了安慰劑。參與者不斷地自我報告(使用數字量表)疼痛程度,研究人員透過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掃描監測他們的大腦。
掃描顯示,一半相信自己正在接受止痛藥的參與者報告的疼痛感明顯低於其他志願者。從他們被告知正在接受真正的止痛藥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多巴胺水平明顯更高(高於其他人)。
在另一天(這樣最初的參與者會認為他們參與了兩項不同的研究),研究人員讓 14 名受試者以及 16 名新志願者玩了一個機會遊戲;他們在參與者玩遊戲時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掃描他們的大腦。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每輪可以贏或輸一定數量的錢;然後他們會按下按鈕來確定實際結果。幾位參與者在等待結果時,伏隔核中顯示出涉及多巴胺釋放的一系列活動,表明他們期望獲得獎勵。
在遊戲中伏隔核活躍的人也報告說從假止痛藥中獲得了更大的緩解。“最讓我驚訝的是獎勵處理的這個要素與你可以預測安慰劑反應這一事實之間的緊密聯絡,”祖比塔說。“安慰劑效應是大腦中的一種彈性機制。……你並不[真的]需要藥物,你只需要相信某些東西會起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托爾·瓦格納說,這項工作可能有助於開發管理患者期望的新療法。“這項研究為基於大腦的干預措施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途徑,”他說,“例如,針對多巴胺系統”以增強安慰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