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SA |
經過13年的政府監管,那些被稱為氯氟烴(CFCs)的消耗臭氧分子的濃度終於在較低的大氣層中下降,並在平流層中趨於穩定。然而,NASA衛星最近探測到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臭氧空洞——是美國的三倍大——籠罩在南極洲上空(見右圖;藍色代表低臭氧水平)。除氟氯化碳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對臭氧破壞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臭氧總量繪圖光譜儀”(TOMS)首席研究員理查德·麥克彼得斯表示,今年破紀錄的空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南極洲冬季異常寒冷。寒冷的條件產生了大量的所謂極地大氣雲(上層大氣中的冰晶雲),這反過來又促進了臭氧消耗。他補充說,上層大氣二氧化碳的增加也具有類似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風也會影響臭氧狀況。大多數平流層臭氧起源於熱帶地區,那裡強烈的太陽輻射滋養著臭氧的產生。然後平流層氣流將臭氧輸送到北極和南極。然而,在冬季,南極洲上空的冷空氣會形成一個漩渦,阻止富含臭氧的熱帶空氣進入。此外,阻擋暖空氣會導致氣溫進一步下降,從而形成更多的極地大氣雲。
撇開天氣因素不談,臭氧層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儘管較低大氣層中的氟氯化碳水平有所下降,但平流層中的氟氯化碳濃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過程非常緩慢,”麥克彼得斯觀察到。“氟氯化碳首先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進入平流層,因此它們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