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SA/馬薩諸塞大學/D. WANG 等。 |
銀河系中心距離地球26,000光年,並被塵埃雲所環繞,科學家們很難清楚地觀察到它。事實上,近20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對來自我們星系核心的X射線的起源感到疑惑。最初,尚不清楚輻射是來自廣泛分散的熱星際氣體還是來自多個獨立來源。現在,新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兩者的結合。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一些輻射來自離散的源,代表著數百個前所未見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利用來自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資料,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王啟道(Q. Daniel Wang)及其同事識別出近1000個點狀源,這些源對X射線輻射有貢獻,其中只有20個是先前已知的。該團隊專注於與星系中心鐵元素存在相關的光譜特徵,確定來自高度電離鐵的大部分輻射可以歸因於離散源。具體而言,他們研究的最具能量的鐵輻射是所謂的X射線雙星的特徵——X射線雙星是由緻密天體(如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和密度較低的伴星組成的二元系統,緻密天體從伴星收集物質,並在過程中發射X射線。對這些新的X射線源的分類使科學家能夠修正他們對星際氣體溫度的估計: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合著者埃裡克·戈特海爾夫(Eric Gotthelf)的說法,氣體似乎只有1000萬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冷10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項天體測量還發現大量彌散的X射線輻射物質不對稱地分佈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總之,這些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中心附近天體的X射線地圖。“詳細瞭解影響這個非凡區域的物理過程是理解宇宙中所有其他星系核的關鍵,”德國科隆大學的安德烈亞斯·埃卡特(Andreas Eckart)在隨附的評論中寫道。他進一步指出,這些結果“最終解決了圍繞銀河系中心X射線輻射起源的二十年辯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