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的聯合國氣候報告警告稱,世界現在正在與時間賽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昨日釋出的報告發現,除非 20 國集團採取嚴厲措施重回正軌,否則將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該報告發現,在全球碳排放量經歷了三年穩定期後,目前正呈上升趨勢,導致出現“排放差距”——即 2030 年的預期排放水平與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2 攝氏度和 1.5 攝氏度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簡而言之,這是各國需要做的事情與他們為防止危險程度的氣候變化實際正在做的事情之間的差異。
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 2 攝氏度以下仍然有一個很小的視窗期;實現 1.5 攝氏度目標的視窗期甚至更小。然而,報告指出,如果到 2030 年排放差距未能彌合,氣溫可能會上升超過 2 攝氏度。
這些調查結果是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一份主要報告警告稱未來幾十年內將發生災難性氣候後果後不久釋出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表示:“如果 IPCC 報告代表全球火災警報,那麼這份報告就是縱火調查。”
“科學很明確;儘管我們看到了所有雄心勃勃的氣候行動,但各國政府需要更快、更緊急地行動。我們正在為這場火災添油加柴,而撲滅它的方法觸手可及,”她說。
昨天的報告敦促 20 國集團國家將其最初的巴黎減排目標提高三倍,以達到 2 攝氏度的閾值,並提高五倍以達到 1.5 攝氏度的目標。
報告作者在新聞稿中表示,儘管全球排放量已達到創紀錄的水平,2017 年達到 535 億公噸,且沒有達到峰值的跡象,但地球迫切需要的那種大規模、大刀闊斧的行動尚未出現。
城市、州、私營部門和其他非聯邦實體可能最適合就氣候變化採取大膽行動。報告稱,全球可能需要在 2030 年前減少 190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彌合 2 攝氏度的差距。
報告指出:“所有國家都需要努力減少排放,但最大的影響將來自四大排放國——中國、美國、歐盟和印度——它們共同佔過去十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56% 以上。”
中國仍然是最大的單一排放貢獻國,佔 27%,儘管有跡象表明該國的排放量可能接近峰值。
另一方面,美國和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報告指出:“如果我們迅速採取行動,我們仍然有可能實現《巴黎協定》更具雄心的目標,即將升溫幅度限制在 1.5 攝氏度。”
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首席民主黨眾議員弗蘭克·帕隆在宣告中表示,特朗普政府一直在破壞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的努力。
帕隆說:“如果我們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將使自己遭受比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更糟糕的氣候變化後果。”
他補充說:“美國可以而且應該領導全球努力,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清潔、更可持續的方向轉型。”
經 E&E News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在 www.eenews.net 提供有關重要能源和環境新聞的每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