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幾乎因其魅力而帶有神話色彩。但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闡明瞭這種神秘的大魚生活方式的又一個方面:雄性比之前認為的更傾向於在地球各大洋之間漫遊,而雌性則傾向於待在離家較近的地方。
研究人員分析並比較了來自兩個海洋區域的 95 條鯊魚的 DNA: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附近海域以及南非沿海地區。來自這兩個種群的母系遺傳線粒體 DNA 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兩性傳遞的基因卻相似,這表明雄性的擴散範圍比早期標記資料顯示的更大。
“結果有些出人意料,”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合著者安德魯·馬丁說。“我們許多人認為雄性和雌性鯊魚都在各處移動,但線粒體 DNA 結果表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鯊魚與南非的鯊魚之間存在顯著的分歧——可能在兩到三百萬年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結果表明,鯊魚在交配行為方面可能更像海洋哺乳動物而不是魚類。作者警告說,如果人們捕獵擁有不遷徙的雌性和來自周圍種群的少量雄性的種群,大白鯊的數量可能會迅速下降。“管理措施需要考慮到繁殖地的重要性以及廣泛分散的種群之間的聯絡,”馬丁說。“全球綜合的區域管理計劃將是理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