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對白如何反映我們無意識的模仿

編劇們已經內化了日常對話中無意識的社交習慣。

作者:菲利普·鮑爾,來自自然雜誌

昆汀·塔倫蒂諾1994年的電影《低俗小說》充滿了令人難忘的對白——比如“Le Big Mac”,或者塞繆爾·傑克遜的聖經引語。但還記得傑克遜和約翰·特拉沃爾塔扮演的兩個殺手之間的這段對話嗎?

文森特(特拉沃爾塔):“安東萬可能沒想到馬塞勒斯會像他那樣反應,但他必須預料到有反應”。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朱爾斯:“這是一次足底按摩,足底按摩沒什麼大不了的,我給我母親也做足底按摩。”

紐約州伊薩卡康奈爾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克里斯蒂安·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和莉蓮·李認為,朱爾斯重複使用文森特使用的詞“a”是語言“趨同”的一個關鍵例子。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說:“朱爾斯本來可以很自然地不使用冠詞。例如,他本可以說:‘他只是按摩了她的腳,按摩別人的腳沒什麼大不了的,我給我母親按摩腳。’”

這兩位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表明,這種趨同現象在電影對白中很常見,人們認為這種現象源於無意識地渴望獲得社會認同和協商地位。他們說,它“已經深深地嵌入到我們關於對話‘聽起來像什麼’的想法中,以至於即使對話的生成者[編劇]不是社會利益的接受者,這種現象也會發生”。

反映現實

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說:“在過去的四十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積極爭論這種現象背後的機制。” 他與李共同完成的研究發表在認知建模和計算語言學研討會的會議記錄中,該研究尚未確定“映象”傾向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但它表明這種傾向並不依賴於另一個人的自發提示以及對其認可的真誠渴望。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語文學家和電影語言使用專家盧卡斯·布萊肯巴赫說:“這是一項令人信服且重要的工作,為趨同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考慮到電影對白通常被認為是真實 speech 的一種程式化、精心潤色的版本,服務於虛構作品(如人物和情節發展)的需要,這一結果就更令人驚訝了。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傳播學專家豪伊·賈爾斯說:“這種方法是創新的,值得讚揚作者們進行了這項研究。”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莫莉·愛爾蘭同意說:“虛構作品實際上是關於視角採擇的資訊寶庫,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我認為它將在未來幾年的語言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賈爾斯補充說:“考慮到編劇們挖掘日常話語以使他們的對話對觀眾來說顯得真實可信,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懷疑人們會在這裡發現這種效應。”

對白氾濫

社會條件反射的語言成為一種自動反應,這早已被人們認識到。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解釋說:“人們在掉東西時會說‘哎喲’。這可能是作為一種向其他人示意你不是故意這樣做的方式而產生的。但是人們即使在獨處時仍然會說‘哎喲’,因此其他人的存在對於‘哎喲’行為的發生不再是必要的——它已經成為一種嵌入的行為,一種反射。”

他和李想看看對話中的趨同現象是否也是如此。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一種看似不太可能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對話的生成者不能期望透過模仿語音模式獲得任何所謂的社會優勢。這正是電影編劇的情況。

因此,研究人員查看了大約 25 萬部電影對話交流的原始劇本,並對它們進行了分析,以識別出之前已知的九類趨同現象。

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和李發現,這種趨同現象在電影對白中顯然很明顯,儘管不如現實生活中明顯——或者,作為現實生活的代表,不如在 Twitter 上進行的對話交流中明顯。換句話說,編劇們已經內化了趨同是使對話“聽起來真實”所必需的概念。布萊肯巴赫說:“這項工作為使用‘虛構’語言資料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並非所有電影都表現出相同程度的效果。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說:“我們發現,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角色表現出非常低的趨同現象。”他補充說,這提醒人們“一部電影不一定完全自然才能成為好電影”。

賈爾斯評論說,電影不僅僅是吸收現實生活中無意識的語言習慣,可能還存在雙向互動。他指出:“觀眾使用在電影中經常看到的語言手段來塑造他們自己的話語。” 特別是,人們可能會看到哪些型別的 speech 在電影中“效果良好”,能夠幫助角色實現他們的目標,並加以模仿。賈爾斯說:“人們可能會推測,電影是觀察市場上提供什麼、什麼有效以及買家在自己的交際生活中需要購買和避免什麼的場所。”

丹內斯庫-尼庫萊斯庫-米齊爾希望探索事實和虛構之間界限模糊的另一個方面。他說:“我們目前正在探索利用這些差異來檢測‘偽造的’對話。例如,我很好奇想看看所謂的‘真人秀’中一些據說是自發的對話是否真的那麼真實。”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 2011 年 6 月 24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