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舉行的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被農民和科學家以及與世界各地土著社群和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結盟的公民社會團體領導的強大的反動員努力所掩蓋。這些人正是實現峰會既定目標(消除飢餓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科學家和倡導者指責峰會組織者在糧食安全、民主問責制、可持續性以及生產者和工人的人權方面妥協,轉而偏袒跨國農業綜合企業。
自七月以來,對峰會的反對聲浪不斷高漲,當時數百個基層組織挑戰組織者,指責他們以狹隘的技術官僚方式構建糧食系統問題,並提供“虛假解決方案”,例如生物技術干預,而不是推廣更可持續、公正和以人為本的耕作方式。同樣在七月,菲律賓批准了商業化種植 Bt 茄子,這是一種轉基因 (GM) 食品,可產生一種蛋白質,殺死茄子果實和枝條螟蟲,以及被改造為生產 β-胡蘿蔔素(維生素 A 的前體)的“黃金大米”。因此,菲律賓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第一個批准轉基因水稻的國家,也是繼孟加拉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批准轉基因茄子的國家。
轉基因作物的倡導者稱讚菲律賓的舉動是科學的勝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 自從聯合國糧食峰會在兩年前宣佈以來,不同的團體穩步地減少了科學在解決全球問題上的應用,將其限制在一組以投資者為導向的創新上。在這個範圍內,農業生物技術和數字化被吹捧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由於各國政府現在正在辯論峰會之後的 आगे का रास्ता,因此至關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狹隘地關注技術來解決農業和糧食複雜的結構性問題,其記錄令人震驚地糟糕。在轉基因作物種植的二十多年中,轉基因作物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幾乎每個方面都引發了科學爭議。
從根本上說,轉基因作物根植於殖民資本主義模式的農業,這種模式基於盜竊土著土地,剝削農民和食品工人的勞動、婦女的身體、土著知識和生命網路本身。20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將這種正規化輸出到南亞和東南亞的前殖民國家。今天,這種農業模式不僅造成了不斷飆升的農場債務、貧瘠的土壤以及對本地種子和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而且還侵蝕了農民的知識和技能。同樣的模式也與新型病原體的出現以及我們對流行病日益增加的脆弱性有關。為了世界實現可持續性,必須 dismantling 這種殖民模式的農業,並且應將基於與生物多樣性和農民知識技能合作的有希望的生態農業方法置於中心舞臺。
玉米和大豆,以及棉花和油菜,主導著轉基因市場。大多數轉基因作物都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具有抗除草劑和昆蟲的能力,這不僅導致了“超級雜草”的出現和農藥使用量飆升,而且還推動了種子和化學工業的全球整合。這些型別的作物主要使大型農民、糧食貿易商和參與銷售種子和農藥的跨國巨頭受益。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跨國農業綜合企業仍抓住黃金大米和 Bt 茄子作為表面上親貧困的技術,以贏得全球南方小農戶和消費者的青睞。自 2008 年以來,總部位於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一直在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支援下,並與先正達(擁有水稻權利)合作,領導黃金大米的開發,以解決貧困人口(尤其是兒童和孕婦)中維生素 A 缺乏症(VAD)的問題。
一個至關重要但尚未解決的問題一直是兒童是否能夠真正從大米中吸收 β-胡蘿蔔素。相對於其他文化上更合適的來源(如胡蘿蔔和一些綠葉蔬菜),其維生素 A 含量較低,並且在室溫儲存、暴露於空氣和烹飪時會降解。
唯一可用的餵養研究於 2009 年發表,研究物件為成年人,他們食用了黃金大米以及黃油、油、腰果、肉類和沙拉。超過 300 千卡熱量來自脂肪,脂肪有助於維生素 A 的吸收。這些條件很難代表貧困、糧食不安全家庭的情況。此外,雖然在孟加拉國將該性狀引入當地水稻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印度,類似的努力導致了一個不適合種植的品種。
如此嚴重的侷限性本應使其他專案脫軌,但黃金大米卻沒有。在一次譁眾取寵的行動中,超過 120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 2016 年認可了一份支援黃金大米的煽情呼籲。這項運動涉及的人物包括前孟山都公關主管。與此同時,食品與營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沒有黃金大米的情況下,在對抗維生素 A 缺乏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菲律賓的營養教育、膠囊補充劑和其他公共專案已將 VAD 從 2003 年的峰值 40.1% 降至 2018-2019 年的 15.5%。
Bt 茄子由印度公司 Mahyco 開發,孟山都在該公司持有 26% 的股份。由於人們嚴重擔心在消費者中誘導抗生素耐藥性、嚴重有缺陷的毒理學分析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它在印度停滯了十多年。然而,同樣的轉基因生物已由與康奈爾科學聯盟(一個由蓋茨基金會資助的團體)和 USAID 相關的行為者在孟加拉國和現在的菲律賓成功銷售。它被譽為一項創新,將減少農藥用量以及茄子果實和枝條螟蟲造成的損失。
然而,支援這些說法的研究往往是短期的,並且主要侷限於貨幣引數。印度的 Bt 棉花從 2002 年開始銷售,其營銷基於減少農藥用量和棉鈴蟲損失這兩個相同的支柱。在回顧了 18 年的經驗後,科學家發現,粉紅鈴蟲在大規模採用 Bt 棉花後的幾年內就產生了抗藥性,迫使農民噴灑致命劑量和致命組合的農藥。審查的結論是,Bt 棉花對印度農業的主要貢獻是農藥用量和種植成本的增加,“而不是任何持久的農藝效益”。
轉基因作物已經飽和了北美和南美的玉米、油菜籽和大豆市場。為了擴張,農業綜合企業正將目光投向低收入國家的市場,並關注小農作物,如茄子、小米和木薯。它還在評估基因編輯作為修改作物的基因組的工具的用途。
因此,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特使 Agnes Kalibata 從蓋茨基金會贊助的非洲綠色革命聯盟中選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樣不足為奇的是,在聯合國與世界經濟論壇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後,峰會科學已經開始反映該論壇對糧食系統變革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法。
為了將投資者友好的技術創新與世界經濟論壇的自由貿易支柱聯絡起來,峰會的領導層提出了一個關於科學的簡單化圖景——技術創新糧食系統,而無需考慮權力和政治。
然而,數十年的研究表明,生物技術科學是路徑依賴的,隨著專利等事物使大學進行生物技術研究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生物技術科學變得越來越強大。更多的生物技術研究意味著更多的實驗室設施、教職員工職位,以及更多的資金來支援從事這一領域的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和發表批評轉基因作物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困難。實際上,生物技術“排除了”其他創新,包括生態農業。
儘管如此,隨著研究人員瞭解的越多,生態農業的理由就越充分。例如,2009 年一項比較菲律賓農民-科學家網路 MASIPAG 中 840 名農民的研究發現,88% 的生態農業採用者認為他們的糧食安全得到了改善,而非採用者為 44%。轉向生態農業的農民比以前多吃了 68% 的蔬菜、56% 的水果、55% 的富含蛋白質的主食和 40% 的肉類。印度跨學科研究中心的 Debal Deb 的新研究表明,印度東部土著農民的混合作物種植模式比工業化農業的單一作物種植模式生產效率顯著更高。
批評者喜歡說這些研究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但高級別專家小組在 2019 年接受了這項挑戰。其結果表明,與主流技術官僚方法的環保衍生方法相比,生態農業在研發方面的投資要少得多。然而,生態農業繼續在各個層面產生生態和社會效益,特別是當正規研究機構承認社會運動的專業知識以及婦女權利至關重要時。物種間關係複雜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場也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一項對二十年研究的新薈萃分析發現,生態農業實踐改善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營養和糧食安全結果——農民採用的實踐越多,益處就越大。
說小農戶和土著生態農業學家本身就是專家,並不是說他們的情況很好。COVID-19 使先前存在的脆弱性和不平等現象更加突出。它強調,一個基於全球供應鏈、市場主導的糧食供應和出口導向的糧食系統——這正是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提倡的方法——是脆弱且容易發生危機的。全球社會不應慶祝嚴重不足和不科學的解決方案,而必須支援由民間社會和土著人民機制代表的數億農業學家所要求的:在人權、農民權利和糧食主權的治理框架內,為生態農業提供強有力的國際支援。
*編者注(2022 年 1 月 14 日):這句話在釋出後經過編輯。它最初錯誤地聲稱非洲綠色革命聯盟倡導轉基因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