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的農業實踐,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膨脹到90億,全球糧食系統可能無法滿足日益富裕和城市化人口的需求。
然而,明尼蘇達大學聖保羅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將作物從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轉向專門為人類消費種植食物,全球卡路里供應量可能增加多達70%。
研究人員繪製了中國、巴西、印度和美國玉米、小麥和水稻作物生產和分配的全球模式,以計算人類可消費的卡路里量。這些國家合計佔全球耕地面積和卡路里產量的近一半。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明尼蘇達大學全球景觀倡議的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艾米麗·卡西迪說:“著眼於替代飲食方案,如果我們把所有作物從目前的用途轉向直接供人類消費,我們可以額外養活40億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到2030年,肉類和奶製品的需求將分別增加68%和57%。
動物產品比其最終產生的卡路里需要更多的卡路里才能生產,還需要更多的土地,並且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
消費方面的巨大差異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牲畜轉換公式,以根據卡路里和蛋白質含量計算植物和肉類生產的效率。在全球範圍內,36%的作物卡路里用於動物飼料,而這些飼料卡路里中有12%以肉類和動物產品的形式貢獻於食物供應。
國家作物生產製圖存在資料限制,從飼料生產到生物燃料。研究人員無法區分轉基因食品和未使用生物工程方法生產的食品。
該研究指出:“這項研究的一個侷限性在於,它平等地對待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即使它們的蛋白質在生物利用度和氨基酸含量上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建議,專門為人類消費而不是為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管理作物可能有助於確保全球糧食安全。
在觀察到卡路里輸送的比例和流量的四個國家中,農業實踐和經濟條件差異很大。
在印度,研究人員考察了在研究期間,生產的作物卡路里中有89%流向食品,6%流向動物飼料,5%流向其他用途。相比之下,美國將27%的作物卡路里產量用於食品,超過一半的作物產量(按質量計)用於動物飼料。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將82%的作物卡路里用於直接人類消費。該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玉米飼料作物生產國,玉米產生的卡路里中有77%流向動物飼料。
可能需要對作物分配進行小幅調整
與美國一樣,巴西也將大部分生產的植物蛋白用於動物飼料,其中79%的作物卡路里(主要來自大豆生產)用於動物飼料。
愛荷華州立大學生物基產業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布魯斯·巴布科克說,糧食生產“不受土地限制,而是受需求限制”。
他補充說,如果農民將耕地從玉米生產中轉移出來,只供應人類消費的食物,供應量就會增加,“如果我們轉向純素飲食,將有數百萬英畝土地閒置。”
研究人員沒有提出徹底改革作物生產,而是提出了在短期內可能更可行的替代飲食方案。
卡西迪說:“飲食上的小變化可以增加蛋白質的供應量。”將穀物餵養的牛肉生產轉向等量的豬肉和雞肉生產,可以養活大約3.5億人。根據該研究,飼料轉化率將從12%降至23%,全球卡路里輸送量將增加6%。
儘管世界可能尚未為以魚類和其他蛋白質來源補充的純素飲食做好準備,但作物分配上的小幅調整可能會增加全球糧食供應。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從 Climatewire 轉載。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