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地球的長期軌道,地球應該正在走向一個冰河時代。 但是,北極並沒有像過去至少 2000 年那樣持續降溫,而是開始變暖。 新的研究表明,原因是人類對大氣成分的影響。
為了研究這一趨勢,北亞利桑那大學的地質學家達雷爾·考夫曼和一組同事透過從 14 個北極湖泊底部提取沉積物巖芯,並輔以樹木年輪和冰芯記錄,重建了過去兩千年來北極的年代際溫度。
在溫暖的夏季,由於來自形成這些湖泊的冰川的更多融水,沉積物沉積相對較多,並且沉積物層中藻類的豐富程度揭示了生長季的長度。 因此,這些沉積物巖芯提供了過去數千年的氣候圖景。
他們揭示的記錄是極地的降溫。 由於地球因軌道變化而略微遠離太陽——現在比公元 1 年時大約遠 60 萬英里——北極某些地區接收到的陽光比公元 1 年時少了每平方米 6 瓦。 反過來,這導致了大約每 1000 年 0.2 攝氏度的降溫速度。 但是在 20 世紀的某個時候,這種趨勢停止並逆轉了。
研究人員在本週 9 月 4 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寫道:“軌道驅動的夏季太陽輻射在整個 20 世紀持續減少,這意味著夏季氣溫應該繼續降溫。” “相反,20 世紀向更高溫度的轉變逆轉了千年尺度的降溫趨勢。”
在過去的十年中,北極夏季氣溫平均比預期高 1.4 攝氏度,比 1900 年高 1.2 攝氏度。 北極僅僅是趨勢的引領者——由於各種反饋,最北端的緯度是全球升溫最快地區之一。 例如,北極海冰融化暴露了更多的海洋,這反過來又吸收了更多的陽光熱量,並進一步加劇了變暖。
變暖趨勢的圖表在很大程度上覆制了所謂的“曲棍球棒”,這是一項之前的重建,顯示相對穩定的溫度在近代歷史上突然急劇上升。 它還準確地揭示了歷史氣候事件的影響,例如 17 世紀至 19 世紀的小冰期。
如果沒有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那麼可能會預期出現真正的冰河時代,因為地球相對於太陽的傾斜度每 21,000 年擺動一次,從而改變陽光的強度。 這種降溫趨勢在至少 4000 年內不會自然逆轉。 然而,儘管有這種下降趨勢,但北極氣溫卻飆升,最可能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燒、森林砍伐和其他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積累,考夫曼和他的同事們寫道。
他們寫道:“最近的 10 年間隔(1999-2008 年)是過去 200 個年代中最溫暖的。” “氣溫比基於線性降溫趨勢的預測值高出約 1.4 攝氏度,甚至比之前記錄的異常還要高。”
當然,大約 7,500 年前,當擺動週期的變暖部分達到頂峰時,夏季氣溫至少比 20 世紀的平均氣溫高 0.8 攝氏度。 儘管如此,除非溫室氣體水平開始下降,否則當前這種反週期變暖趨勢可能會繼續——可能超過早期的變暖。 與此同時,適應較冷氣候的極地居民可以責怪人類讓北極變得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