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化石揭示厄爾尼諾現象的起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圖片來源:C. FRED T. ANDRUS 惠允

科學家利用來自魚類化石的微小骨骼碎片,追溯了被稱為厄爾尼諾現象的氣候現象的根源。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秘魯沿海海域間歇性的變暖,會影響全球天氣。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份報告,現代厄爾尼諾現象的狀況大約在5000年前出現。

之前基於軟體動物化石遺骸的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象的狀況在數千年前並不存在,但這些發現是初步的。在目前的研究中,佐治亞大學的C. Fred T. Andrus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一種生活在秘魯沿海且不遷徙的鯰魚的耳石(或稱耳巖,見右側顯微照片)中存在的氧同位素。與樹木年輪類似,耳石呈同心圓狀生長,並融入指示其形成環境的元素。佐治亞大學的共同作者道格拉斯·E·克勞解釋說:“透過觀察整個耳石,我們可以重建魚類一生中從季節到季節、從年到年的水溫歷史。”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本例中,研究人員專注於耳石中氧同位素18的含量——這是指示魚類生活水溫的指標。該團隊檢查了從兩個大約有6000年曆史的秘魯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化石,發現當時的海洋溫度平均比現在的海水溫度高三到四攝氏度,且變異性更小。

Andrus觀察到,這些發現說明了全球氣候中固有的變異性。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前的厄爾尼諾現象週期與五千到八千年前的情況大相徑庭。我們希望我們的資料可以用於構建未來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的準確預測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