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鼬(一種棲息於南部非洲乾燥地區的獴)中,撫養孩子是一項集體努力。 但有趣的是,大多數後代都屬於同一個媽媽。 這隻占主導地位的雌性貓鼬產下群體中約 80% 的幼崽。 在某些合作育雛動物中,這種占主導地位的雌性是唯一能夠繁殖的; 從屬雌性的激素水平不足以生育。 然而,在貓鼬社會中,所有的雌性在生理上都具備繁殖能力。
那麼,當從屬雌性可以傳遞自己的基因時,它們為什麼還要留下來照顧別人的孩子呢? 研究人員提出了兩種理論。 其中一種被稱為“有限控制”模型,認為占主導地位的雌性與從屬雌性之間的權力鬥爭決定了從屬雌性的繁殖頻率。 相比之下,“最優傾斜”模型則認為,占主導地位的雌性完全控制從屬雌性的繁殖,並允許它們繁殖,僅僅是為了引誘它們留在群體中並協助撫養自己的幼崽。 先前對類似組織社會的研究所支援了最優傾斜模型,但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貓鼬的行為反而支援有限控制模型。
劍橋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蒂姆·克萊頓-布洛克 (Tim Clutton-Brock) 和他的同事追蹤了 20 多個貓鼬群體中 400 多隻貓鼬在七年期間的繁殖合作和衝突。 他們的觀察結果與最優傾斜模型的預測不符。 例如,設法繁殖的從屬雌性不一定會幫助撫養占主導地位的雌性的幼崽,也不總是會因為繁殖的“賄賂”而被征服而留下來。 此外,雖然最優傾斜模型預測,當從屬雌性繁殖過多時,占主導地位的雌性有時應該將它們踢出群體,但克萊頓-布洛克和他的同事發現,被驅逐的個體通常是不育的。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於存在這些模型的各種版本,克萊頓-布洛克的結果尚未最終解決合作繁殖之謎。 但在《自然》雜誌報告的評論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沃爾特·D·柯尼格 (Walter D. Koenig) 和岡薩加大學的約瑟夫·海多克 (Joseph Haydock) 指出,貓鼬的研究對最優傾斜是否也能解釋在某些昆蟲社會中成功解釋的繁殖模式,以及是否也能解釋在脊椎動物繁殖中看到的模式提出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