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失聰兒童正在植入劣質人工耳蝸

他們接受的技術通常是過時的,或者從未在富裕國家使用過

A boy, running, with a device attached to his head.

2018年,我拜訪了印度班加羅爾的一對雙胞胎,她們最近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她們的手術是在上個月進行的,植入物在手術後幾周被啟用或開啟。當我見到她們時,她們正在擺弄耳朵後面的處理器,並按摩仍然敏感的頭皮。她們想給我看裝處理器的巨大紙板箱,裡面還裝著備用的電纜、磁鐵和麥克風罩,以備將來使用。

和這對雙胞胎一樣,我也植入了人工耳蝸,儘管我是雙側植入,即每隻耳朵一個。我的植入物和備用零件不是裝在紙板箱裡。一個裝在一個光滑的硬塑膠公文包裡,另一個裝在一個防水的運動揹包裡。我的植入物與這對雙胞胎的是同一家公司生產的,儘管我的處理器至少領先兩代。事實上,這對雙胞胎的處理器從未在美國上市;它們最初是專門為發展中國家開發的特殊處理器。與他們的處理器不同,我的處理器具有先進的環境掃描和噪音消除功能,這使得在嘈雜環境中更容易聽到聲音。我還有一個小型麥克風,我可以在講座時給同事或在戶外聊天時給朋友;這個麥克風可以消除外部和不需要的聲音。

印度通常很嘈雜。在走訪印度的小學時,我觀察並聽到了敞開的窗戶,交通噪音無處不在;呼呼作響的吊扇;以及水泥地面上搖搖晃晃的長凳。作為一名在印度學校、非政府組織和診所進行研究的人類學家,我經常費力地傾聽與我交談或觀察的人。這對雙胞胎的目標,就像大多數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一樣,是她們將進入一所典型的(且嘈雜的)主流學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2018年《紐約時報》的一篇社論中,電影製作人艾琳·布羅德斯基寫道:“是否植入人工耳蝸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發達國家的第一世界辯論。”然而,人工耳蝸市場正在迅速擴張,而發展中國家是新興且快速增長的市場。此外,印度和其他國家,如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也設有公共和私人資助的專案,為兒童提供人工耳蝸。這些專案通常提供手術、內部元件和外部處理器、裝置的對映以及有限年限的康復治療。這些專案費用昂貴,需要從跨國人工耳蝸製造商處購買植入物。

正如著名的美國聽力學家簡·馬德爾在談到美國技術、聽力篩查和康復方面的進展時所說:“這不是舊式的耳聾了。”她的說法在國際上也適用,因為人工耳蝸植入和治療方法(如聽覺口語法治療)正在普及。正如馬德爾和其他聽力學家和治療師指出的那樣,新生兒早期聽力篩查、人工耳蝸和其他先進的聽力技術以及早期干預使失聰兒童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

關於人工耳蝸有很多慶祝性的言論,它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仿生的裝置,是技術改善失聰和聽力障礙兒童以及普通人生活的例子。例如,快速谷歌搜尋人工耳蝸啟用影片,會看到父母在孩子們的植入物處理器啟用後喜極而泣。在印度和其他地方,媒體宣稱人工耳蝸可以而且確實使兒童“正常化”,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現在可以聽到聲音”。

這種對人工耳蝸植入的擁抱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正在接受過時或從未在富裕國家使用過的技術。在提出這一點時,我不是要重新討論關於手語與口語的辯論,也不是要討論人工耳蝸植入的倫理;我承認並尊重聾人社群的立場,即耳聾是人類多樣性的一部分我的第一本書探討了倡導將更多資源投入到手語發展的印度手語使用者的經歷。這些印度聾人對手語的關注表示沮喪。

另一方面,我認為,如果兒童要植入人工耳蝸,他們應該植入最新和最先進的技術,以便他們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正如人工耳蝸的支持者以及發展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知道,聽力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並且即使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透過人工耳蝸進行聽力也涉及到與退化的訊號打交道,這常常導致認知疲勞。

我們也知道聽力技術很重要;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最近的“世界聽力報告”中強調了人工耳蝸植入的經濟、教育和社會效益。在我的研究過程中,印度政府官員經常告訴我,人工耳蝸使失聰兒童能夠成為有生產力的公民。那麼,為什麼孩子們會被植入劣質的、現在已經過時的技術呢?為什麼他們會被提供一種較差的感覺呢?

“落後植入”也有例外情況:“聆聽世界”基金會全球兒童聽力損失基金會合作,啟動了一個專案,為越南的10名兒童提供最新的處理器,並承諾在一定年限後進行升級,以便在兒童成年之前用最新的裝置支援他們。如果民族國家和民間社會組織想要促進聽力和口語,他們就需要平等地為兒童植入人工耳蝸。

為什麼我僅僅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就能獲得比這對雙胞胎更先進的技術?在美國,包括那些享受醫療補助和其他公共援助專案的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都能獲得最新的技術。這對感官生活、兒童的能力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意味著什麼?雖然人工耳蝸正變得越來越普及,但差異化的植入正在引入新的不平等。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