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特拉維斯·米切爾/NIST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微小的晶格可能有助於確定某些恆星是否會經歷地殼的移動。特拉維斯·米切爾(Travis Mitchell)和特拉華大學的同事在10月29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撰文,描述了晶體結構如何在強壓下發生反應,這種強壓模擬了一些科學家預測的中子星中存在的條件。
研究人員將15,000個鈹離子哄騙成盤狀晶格(見圖片),並使用磁場和電場將其冷卻到略高於絕對零度。一旦圓盤形成,研究小組調整了周圍的磁場以防止其旋轉。接下來,他們使用雷射束對圓盤施加力,並透過數碼相機觀察結果的展開。在額外的扭矩下,晶格破裂、輕微扭曲、再生並再次鎖定到位。作者寫道,這種“粘滑”行為存在於多種系統中,包括雪崩和地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小組編譯的晶體被認為在結構上類似於中子星的外殼。根據一項天體物理學理論,這些恆星可能會經歷科學家所稱的星震——非常大規模的粘滑——這是由於強磁場向外推壓其地殼造成的。作者寫道,最近有報告稱,來自中子星的軟伽馬射線輻射是該理論的證據,並指出他們在實驗中觀察到的滑移分佈與伽馬射線觀測結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