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領先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組織釋出的一系列新報告,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將成為美洲物種喪失的最快增長原因。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與土地退化和棲息地喪失等因素一起,正在成為全球野生動物的首要威脅。在非洲,到本世紀末,這可能導致某些動物數量下降多達 50%,而到 2050 年,太平洋高達 90% 的珊瑚礁可能會白化或退化。
這些報告由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上週釋出,包含對全球四大區域的全面生物多樣性評估,彙集了 500 多位專家的貢獻。昨天釋出的另一份關於全球土地退化的報告,有 100 多位作者參與。這兩份報告均在哥倫比亞麥德林舉行的 IPBES 129 個成員國全體會議上獲得批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汙染和過度開發,到土地利用變化和棲息地喪失,無數其他威脅仍然挑戰著世界生物多樣性,在許多地方,這些仍然是對世界野生動物比氣候變化更直接的危險。但新的系列報告強調,應對全球變暖的行動也是有利於野生動植物的行動。反過來,保護世界上剩餘的自然場所也是朝著保護氣候邁出的一步。
IPBES 主席羅伯特·沃森在一份宣告中說:“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是同一個核心挑戰的三個不同方面:我們的選擇對自然環境健康造成的日益危險的影響。” “我們不能孤立地應對這三種威脅中的任何一種——它們都應該享有最高的政策優先權,必須共同解決。”
根據昨天的報告,土地退化——無論是人為活動還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對全球超過 30 億人產生不利影響。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損失可能佔世界年度全球生產總值的 10%。
報告警告說,土地退化也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森林砍伐、溼地破壞和其他形式的土地轉換會將大量碳釋放到大氣中,這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會透過融化凍結的生態系統、為植被生存創造更惡劣的條件以及增加風暴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來延續這一迴圈,這些災害也可能破壞自然景觀。
報告指出,相關壓力因素的積極一面是,解決其中一個可以幫助解決另一個。報告建議,努力保護自然景觀可以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恢復自然土地或從一開始就阻止其被破壞,可以實現到 2030 年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2 攝氏度以下所需行動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據上週釋出的四份報告,這對於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也是一大步。雖然每份報告都側重於世界不同的區域——非洲、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但每份報告都強調了氣候變化日益增長的威脅,以及人類活動對全球野生動物造成的各種其他威脅。
報告表明,非洲尤其脆弱,如果不採取認真行動,一些鳥類和哺乳動物物種的數量可能會下降多達 50%。到本世紀末,非洲的湖泊生產力也可能下降多達 30%。
其他全球區域也面臨著重大風險。在美洲,據信自歐洲殖民者首次到達以來,約有 31% 的本土物種已經消失。報告指出,在“一切照舊”的軌跡下,並考慮到棲息地喪失等其他威脅,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可能會攀升至 40%。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 www.eenews.net 網站上每日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