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中的化學物質揭示鳴禽遷徙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圖片來源:R. T. HOLMES/達特茅斯大學

追蹤遷徙超過1000英里尋找溫暖氣候的候鳥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環志,即在鳥的腿上附上小金屬環以便在鳥被再次捕獲時進行識別,其成功率通常低至2%。現在,根據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一項利用羽毛中存在的化學物質的新技術可能使追蹤某些鳥類複雜的遷徙習性變得容易得多。

當時在達特茅斯學院的達斯汀·魯賓斯坦和同事描述了他們對黑喉鶯(見圖)的研究,這是一種在春季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繁殖,然後在冬季飛往加勒比海的鳴禽。該團隊收集了近 700 只鳥的羽毛,並分析了它們的碳和氫含量。最豐富的碳形式,碳 12,包含六個質子和六個中子,而氫只有一個質子,沒有中子。每種元素還具有天然存在的穩定同位素,分別稱為 C13 和氘,它們包含一個額外的中子。鳥類將這些重同位素融入它們的羽毛中,這些羽毛在繁殖季節期間或之後每年生長,來自它們吃的昆蟲和植物。由於碳和氫的同位素比率顯示出地理差異,因此羽毛的組成可以揭示鳥類在羽毛生長時所在的位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在鶯的遷徙習性中發現了明顯的模式。在物種分佈的北部繁殖的個體,從新不倫瑞克省到密歇根州北部、紐約州和新英格蘭,在古巴和牙買加的西加勒比海島嶼過冬。相比之下,來自南部地區的那些則飛往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奧拉島,即冬季棲息地的東部地區。作者報告說,這些鳥“在冬季棲息地似乎與繁殖緯度有關地進行隔離”。

更好地瞭解鶯的遷徙偏好可能有助於科學家防止其數量下降。斯坦福大學的共同作者 C. 佩奇·張伯倫指出:“我們第一次有證據表明,透過防止南部棲息地的喪失,有可能恢復北部的繁殖種群,從而使我們能夠制定一項針對鳴禽的國際保護戰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