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化學物質的神秘增加正在使地球變暖

一項新的研究記錄了五種被停用的氯氟烴的神秘存在,這些化學物質不僅會消耗臭氧層,還會導致全球變暖

View of Earth from space

根據週一釋出的一項研究,空氣監測網路已經測量到五種已知破壞地球大氣臭氧層的被禁化學物質的含量正在增加。這些物質也在使地球變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氣候連線 |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儘管國際上禁止使用和生產,但仍有五種消耗臭氧層物質在大氣中增加。

這一發現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和震驚,因為這些物質正在使地球變暖。它們對氣候的影響相當於一個小國家的碳排放量。

“我們真的不知道它來自哪裡,這真的有點可怕,”該研究的合著者,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斯特凡·萊曼在週一的新聞釋出會上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研究於週一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記錄了2010年至2020年間五種氯氟烴或CFCs排放量的增長。

CFCs因在1980年代消耗地球大氣臭氧層而廣為人知。研究表明,這五種神秘的CFCs對臭氧層的破壞很小,但對氣候的影響卻很大。2020年,這五種CFCs的綜合影響相當於大氣中約4700萬噸二氧化碳。

這大約是倫敦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倍。也類似於瑞士或瑞典等國家的年排放量。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球監測實驗室的科學家盧克·韋斯特恩說:“減少這些排放對氣候將產生重大影響,大約相當於一個小國家實現碳中和。”

CFCs曾用於氣霧劑噴霧和工業製冷,直到一項名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國際協議於1989年開始逐步淘汰其生產和大部分用途。地球臭氧層有望在幾十年內恢復到1980年代之前的狀態。

2010年對該協議的更新禁止出於任何會導致CFCs進入大氣的目的而生產CFCs。理論上,這意味著它們在過去十年中都應該一直在減少。

但是,CFCs仍然可以用作生產其他化學品的成分,這一過程使它們能夠洩漏到大氣中。CFCs有時也是工業過程的副產品。

新研究中確定的三種CFCs是生產旨在替代CFCs的對臭氧友好的化學品的成分或副產品。這些化學品包括某些氫氟碳化合物(HFCs)和氫氟烯烴(HFOs)。

這兩種化學品都對氣候有影響。HFCs是強效溫室氣體,在2016年對《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更新(稱為《基加利修正案》)中被列為逐步淘汰的目標。

據稱對氣候友好的替代品——HFOs——結果證明對氣候有影響,因為CFCs是其製造過程中的成分,並在生產過程中洩漏出來。

韋斯特恩說:“我們在這裡表明的是,在製造這些HFCs和HFOs時,可能會對臭氧和氣候造成一些代價,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釋放出消耗臭氧層的CFCs。”

該研究確定的另外兩種CFCs沒有已知的用途。這使得很難弄清楚它們的來源以及如何阻止它們的釋放。

這不是最近的研究第一次發現CFCs增加。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一種名為CFC-11的氯氟烴一直在增加。科學家後來追蹤到這些排放物來自亞洲的幾個地區,其中大約一半的增加可能來自中國東部,這可能是未報告的CFC生產的結果。

近期的研究指出,這些排放量在過去幾年中已開始再次減少。

韋斯特恩說,新的研究強調了長期監測的重要性,特別是由於消耗臭氧層物質通常對氣候以及臭氧層都有影響。

包括歐洲和北美在內的世界部分地區的廣泛監測網路幫助科學家跟蹤CFCs洩漏。但研究合著者萊曼說,其他地區的監測工作較為稀疏。

萊曼說:“世界上還有其他地區覆蓋較少。這也是一個資訊——我們應該在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更多測量。”

轉載自E&E 新聞,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3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Chelsea Harvey covers climate science for Climatewire. She tracks the big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researchers and explains what's known, and what needs to be, about global temperatures. Chelsea began writing about climate science in 2014.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Washington Post, Popular Science, Men's Journal and others.

More by Chelsea Harvey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