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 萬人面臨冰川湖潰決的風險

全球至少有 1500 萬人居住在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的洪水路徑中,這些湖泊可能會突然決堤

Floodwater under the remains of a dam along a river in Tapovan, India.

2021 年 2 月 8 日,印度塔波萬的一條河流沿岸,一座水壩的殘骸,在前一天冰川斷裂被認為引發山洪暴發後受損。

編者注(8/7/23):此報道在門登霍爾冰川前所未有的洪水於週末在阿拉斯加州朱諾造成重大破壞後重新發布。

全球至少有 1500 萬人居住在危險冰川湖的洪水路徑中,這些冰川湖可能會突然決堤並衝下山坡。

一篇週二發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是關於融化的山地冰川所構成威脅的最新警告。超過一半居住在洪水路徑中的人集中在四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秘魯和中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冰川湖是融水彙集而成的大型水池,形成於正在縮小的冰川底部。 隨著它們的擴張,這些湖泊可能會變得危險且難以預測。 如果水位過高或湖泊的堤壁坍塌,它們可能會突然衝破邊界,將洪流傾瀉而下。

科學家稱這些“冰川湖潰決洪水”可能具有災難性——能夠摧毀房屋,夷平水電專案並摧毀其路徑上的其他基礎設施。已知它們發生時曾造成數百人死亡。

科學家們擔心這些事件可能會增加。 從安第斯山脈到喜馬拉雅山脈再到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山地冰川正在隨著全球氣溫飆升而減少。

最近的研究發現,格陵蘭和南極冰蓋以外的冰川每年可能流失近 3000 億噸冰。 這些損失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

與此同時,研究發現,冰川湖正在變大。 它們在全球範圍內的面積、體積和總數量都在增加。

現在,新的研究發現,數百萬人直接生活在它們的路徑中。

研究人員透過檢視居住在距水源 50 公里(約 31 英里)範圍內的人口——通常被認為是湖泊潰決時危險區域的範圍,對冰川湖洪水風險進行了全球評估。 他們還研究了這些區域的人類發展水平,以評估當地社群在發生洪水時可能有多脆弱。

他們發現,全球約有 1500 萬人居住在冰川湖 50 公里的危險區域內。 其中約 62% 居住在高山亞洲,該地區從興都庫什山脈一直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巴基斯坦和中國面臨的風險最大,分別約有 200 萬人和 100 萬人生活在危險之中。

高山亞洲的社群往往位於最靠近危險區域的地方,共有約 100 萬人居住在距冰川湖 6 英里範圍內。 這些社群不太可能從早期預警系統中受益,也更可能遭受毀滅性破壞。

該研究還發現,高山亞洲和安第斯山脈往往政治腐敗程度較高,人類發展水平較低,這使得社群不太可能獲得早期預警系統和其他災害資源,從而增加了他們對冰川洪水影響的脆弱性。

包括加拿大、格陵蘭及其周邊地區在內的高北極地區,儘管擁有許多冰川,但面臨的風險往往要低得多。 居住在冰川湖附近的居民較少,社會對災害的脆弱性也較低。

該研究強調,冰川洪水風險不僅取決於一個地區冰川湖的數量和大小。 該地區的人口、社群與危險區域的距離以及社會脆弱性水平也很重要。

該研究還指出,與它們所面臨的風險相比,世界上一些最脆弱的地方可能沒有受到應有的科學關注。

研究人員發現,在 1990 年至 2015 年期間,大多數關於冰川湖潰決洪水的已發表研究都集中在北美、冰島以及亞洲的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 自 2017 年以來,喜馬拉雅山脈成為主要研究區域。

但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安第斯山脈——在新研究中被強調為世界上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在所有關於該主題的研究中,佔比不到 8%。

轉載自 E&E 新聞,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3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Chelsea Harvey covers climate science for Climatewire. She tracks the big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researchers and explains what's known, and what needs to be, about global temperatures. Chelsea began writing about climate science in 2014.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Washington Post, Popular Science, Men's Journal and others.

More by Chelsea Harvey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