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原因》與自殺模仿效應

科學如何揭示自殺描寫的危險

僅為說明目的。

Netflix 劇集《十三原因》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劇中,一位自殺身亡的高中生留下了 13 盤磁帶,每盤磁帶都對應一個她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她最終決定的人。每集都與一盤磁帶相關。倒數第二集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描繪了自殺。有人說,這部劇準確而敏感地描繪了一個人的內心焦慮,這將有助於我們瞭解自殺行為和自殺本身的動機。這種開放性只能是好的,並且可能對其他處境相似的人有所幫助。然而,批評者擔心,這可能會美化自殺,或將其正常化為應對人際困境的合法選擇——從而導致更多自殺事件。

眾所周知,自殺可能是一種傳染現象。不時會在當地群體中看到“模仿”自殺事件。任何可能導致這種傳染的原因都應認真對待,但科學表明,虛構作品在激發自殺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其量尚不清楚。《十三原因》並非第一部捲入此類爭議的虛構作品。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被指責美化自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於 1774 年出版,描述了維特因愛慕夏洛特而經歷的痛苦和心痛,夏洛特最終嫁給了維特的朋友阿爾伯特。無法應對的維特認為他們中必須死一個,最終用阿爾伯特的手槍自殺身亡。人們普遍認為,馮·歌德的作品導致了歐洲各地年輕男子自殺浪潮,其中許多人穿著與馮·歌德對維特的描述相似的服裝,並使用類似的手槍。有些人甚至在屍體旁放著小說副本,頁面翻到自殺場景的那一頁。自殺研究員 大衛·菲利普斯 創造了“維特效應”一詞,指代模仿自殺現象。菲利普斯 1970 年代的研究結果是建議不要將有關自殺的故事放在報紙頭版。

在 1980 年代的維也納,該市主要報紙決定大幅減少對地鐵自殺事件的宣傳,從而遏制了地鐵自殺事件的激增。在某個日期之後,這些自殺事件不再被提及。這與地鐵自殺人數的逐漸下降相吻合,說明了媒體向善的力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維特效應相對應的是帕帕基諾效應,它得名於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人物帕帕基諾。帕帕基諾在確信自己永遠無法贏得他的愛人帕帕基娜後,試圖上吊自殺。然而,他被 3 位童靈勸說不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研究表明,媒體過度報道名人自殺事件實際上導致了自殺企圖和自殺意念的增加。1962 年瑪麗蓮·夢露去世後,30 多歲的女性自殺風險更高。自殺專家 傅景華和葉兆輝 使用時間序列分析,比較自殺前後幾周的死亡人數,研究了 3 位亞洲名人的死亡對自殺的影響。他們發現,與參考期相比,香港、韓國和臺灣每位名人去世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週的自殺人數都大幅增加。對於與名人性別相同的人來說,情況更是如此。

然而,關於電視和電影中虛構的自殺描寫的研究證據更為複雜。皮爾基斯 及其同事回顧了有關電影和電視劇中精神疾病描寫的文獻。該小組無法對關於虛構自殺對一般人群中實際自殺結果的影響的問題提供確鑿的答案。

研究試圖評估 1986 年 3 月 2 日播出的英國肥皂劇《東區人》一集的影響。該集以一位 30 多歲的女性角色企圖服藥過量為特色。這些研究試圖評估英國急診部門在該集播出前後的就診人數。一些研究為模仿效應提供了證據,但有些研究沒有。其他研究報告了混合結果。因此,無法斷定電影和電視中虛構的自殺行為描寫是否會增加其在人群中的發生率。雖然名人式人物的自殺的過度媒體表現肯定會產生模仿效應,但公眾似乎能夠區分事實與虛構。

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維特效應和帕帕基諾效應。很難看出以明確的方式虛構地描繪自殺如何能產生積極影響,除非當然,自殺對親友的影響的負面影響也得到了強烈的描繪。從威懾的角度來看,自殺本身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性質可能是一個積極的特徵,對倖存者的不利影響也是如此。然而,自殺可能有簡單或簡單的一系列原因,或者自殺代表某種型別的解決方案的資訊是不幸的。從來沒有隻有一個原因,甚至沒有十三個。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r. Patrick Devitt is a consultant psychiatrist who has worked in Ireland and the U.S.A. He served for seven years as Inspector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Ireland. He is the co-author of Suicide: A Modern Obsession.

More by Patrick Devi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