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09年,麥莉·賽勒斯賺了驚人的2500萬美元。這筆錢的大部分來自專輯銷售,據報道,當年銷量略高於400萬張。四百萬……四百萬?! 你聽過麥莉·賽勒斯唱歌嗎?真的有四百萬孩子願意花他們辛苦賺來的照看小孩的錢買一張麥莉·賽勒斯的專輯,因為他們非常喜歡聽她唱歌嗎?嗯,根據最近發表在《神經影像》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銷售四百萬張專輯並不意味著有四百萬人喜歡你的音樂。該研究報告稱,有充分理由相信,很多購買行為是出於恐懼——一種青少年遍佈美國都熟知的恐懼:害怕被社會排斥。
社會排斥的恐懼在青少年中如此強烈,因為他們的關係對於傳遞使他們能夠融入成人社會的教訓至關重要。為了正確有效地做到這一點,青少年天生就具備從同齡人,特別是那些擁有更多社會權力的人——更年長或更受歡迎的人那裡快速而猛烈地學習的能力。儘管這個系統發展起來是因為它有助於青少年過渡到成年期,但它已被證明是經濟決策的絕佳原則。受歡迎的孩子主導著青少年文化,如果他們認可它(《暮光之城》,有人嗎?),它就會暢銷。
埃默裡大學神經經濟學主席格雷戈裡·S·伯恩斯和他的同事著手更多地瞭解社會影響力對音樂購買決策的神經和行為機制。研究人員的基本問題是:當人們基於社會影響力改變他們的行為時,是他們實際的偏好發生了改變,還是僅僅是他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為了調查這個問題,他們設計了一項巧妙的行為研究,該研究適合在參與者進行大腦掃描時進行。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選擇研究年齡在12至17歲之間的青少年,這個群體被認為極易受到社會影響,並且已知購買了美國至少三分之一的專輯。每位參與者都聽了一段從社交網站Myspace下載的歌曲片段。聽完片段後,他們被要求進行兩項評分,一項表示他們對該片段的熟悉程度(總是所選歌曲的鉤子或副歌),另一項表示他們在五分制量表上有多喜歡該片段。然後片段再次播放,他們再次被要求評價他們有多喜歡這首歌。然而,在三分之二的第二次試驗中,青少年被展示了一個受歡迎程度評分,該評分是根據歌曲被下載的次數估算的。
當沒有顯示歌曲受歡迎程度的資訊時,青少年改變他們對歌曲的喜好度評分的次數為12%。不足為奇的是,在被展示歌曲的受歡迎程度後,青少年更頻繁地改變他們的評分,平均為22%。這種差異非常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改變了喜好度評分的人中,79%的時間青少年將他們的評分朝著受歡迎程度評分的方向改變——他們隨大流了。
這些行為發現證實了大量先前關於從眾心理的研究,並表明它在美國普通青少年中依然存在且活躍。儘管這些結果令人信服,但它們並未解決青少年是真正“隨大流”,還是在進一步思考和來自同齡人的資訊後,改變了他們對特定音樂的內在偏好。為了調查這個問題,伯恩斯和他的同事們著眼於大腦活動。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使用歌曲的第一次評分,就有可能找到一個與個人報告的喜歡音樂相關的腦區網路。如果在他們在第二次評分中改變主意後,這個網路再次出現,那麼這將表明青少年確實基於同齡人的影響改變了他們對音樂的喜愛程度。另一方面,如果在喜好度評分發生變化後,出現了一個不同的區域網路,那麼這將更符合青少年只是在順從同齡人的觀點。
基於青少年初始評分的歌曲喜愛程度與尾狀核頭部的活動密切相關。儘管尾狀核活動的具體性質仍然是爭論的焦點,但大多數人認為該區域的活動與獎勵和價值評估高度相關。因此,它似乎反映的是快樂,而不是熟悉度。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一些區域的活動,這些區域 ранее與聽音樂的愉悅方面有關。
當青少年改變他們的評分時,根據他們的大腦活動,這與對音樂喜愛程度的增加無關。相反,出現了一幅非常不同的圖景。與改變評分相關的區域網路包括雙側腦島、前扣帶皮層、輔助運動皮層和額極——這些區域 ранее與焦慮和疼痛有關。當青少年被展示與他們自己的評分不符的受歡迎程度評分時,這些區域都顯示出活動增加,這意味著他們在改變自己的評分之前就有了這種神經反應。有趣的是,在研究開始時透過調查測量確定對受歡迎程度最敏感的個體,在從眾行為中表現出最強的腦島活動。簡而言之,腦島活動越強,從眾的可能性就越高。作者認為,這種活動模式可以用認知或情緒失調來解釋,這種失調是由一個人的評分與他人的評分不匹配引起的。
因此,作者認為,從眾似乎不是出於像同齡人一樣行為的積極效用而驅動的,而是出於對成為“逆行者”的焦慮和痛苦。再次,這指向了同伴影響在青少年時期的作用。在青少年時期,同齡人擁有相當大的強制力——也就是說,當社會規範未被遵守時,朋友們會迅速施加不贊成、嘲弄和拒絕。被同齡群體拒絕的痛苦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正如最近新聞中的網路欺凌案例所表明的那樣。
那麼這項研究在實踐中意味著什麼呢?嗯,對於商業和家長來說,其含義非常不同。在營銷方面,如果你想賣出大量專輯,讓受歡迎的孩子迷上它,他們的認可會在他們過度關注的同齡人中引起足夠的恐懼,從而使音樂暢銷。僅僅花12.95美元就能與另一個青少年建立聯絡的想法對青少年非常有吸引力,他們一心想保持自己在同齡群體中的地位。
對於家長來說,其含義略有不同。從這些發現中獲得安慰。很有可能你的青少年實際上並不喜歡你在他們短暫地摘下耳機時聽到的那些糟糕的音樂。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對他人評分最敏感的青少年參與主動聆聽的程度要低得多(考慮到一些流行音樂的歌詞,這一點尤其令人鼓舞)。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的青少年對最新漢娜·蒙塔納專輯的需求使他們與同齡群體保持一致,那就把它看作是他們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標誌——而這種型別的從眾行為通常預示著青少年最終會成為適應良好的成年人。